颐和园里的“捉虫博士”
作者 正裕
发表于 2024年12月

“名园易得,古树难求。”在北京颐和园内,虫情测报员王爽观察着树木说,“树木一旦褪绿、枯黄,就很难抢救回来,所以需要我们每天仔细观察和研究这些古树,尽早消除病害、捉掉虫子。”王爽博士2008年毕业后进入颐和园,一直从事树木保护工作。16年来,她练成“捉虫”高手,积累了350余种病虫害和天敌昆虫的监测资料,制作了千余件珍贵标本。

从“怕虫女生”到“捉虫博士”

2024年6月25日夜,几道白色的光在密林中闪烁。树干上隐着一只天牛,突然,白光笼罩在天牛身上,“啪”的一声,竹竿自半空点到,天牛落地挣扎,一只手快速捡起天牛塞进瓶中。随后,那只手握住手电筒,扫过树干、树根,继续搜寻着。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人正是王爽,她说,此时是天牛的成虫羽化期,这个拥有咀嚼式口器的“小霸王”,几年时间就能把碗口粗的大树掏空……

研究虫害对保护树木至关重要,作为颐和园园林古树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爽每天都要跟各种昆虫打交道。可谁又能想到,这位专家当初是个怕虫的女生。“小时候我曾被洋辣子(刺蛾幼虫)刺到脖子,被刺的部分肿了起来,半个月才好。这个经历让我一见到虫子就怕。但读研时我却鬼使神差地选择了植物病理学专业,工作以后还是需要和虫子打交道。”王爽笑道,“这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吧。”

同事建议,可以先从制作昆虫标本开始适应,慢慢克服害怕虫子的心理。做标本是熟悉虫子的方法之一。第一次做斑衣蜡蝉的标本,王爽哆哆嗦嗦上手,逼着自己不戴手套把虫子的翅膀小心翼翼地展开,再用昆虫针固定好,一边起鸡皮疙瘩,一边把钉子摁进虫子的身体。做多了,她逐渐对虫子“免疫”了,开始徒手抓虫,就算手上被蜇出一串小泡也面不改色,掏出风油精抹一抹就行。就这样,王爽用这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克服了心理障碍,再也不怕虫子了。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