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新农人和他们的彩椒旷野
作者 颜星悦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云南玉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在这个气候极适合农业发展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片集合了世界上前沿农业科技于一身的彩椒大棚:无土栽培模式、以色列的灌溉系统、西班牙的温室、瑞典的遮阳幕布、日本的散光薄膜……

这个种植基地背后是一对“爱折腾”的95后新农人——韩明峻和张帆,他们花了10年的时间,“用全世界的好东西,在云南这个好地方,认真做种植。”

玉溪的彩椒大棚

韩明峻的彩椒大棚有五六米高,透过白色半透明的墙面,可以看到棚里的钢铁架构。棚顶上还开了像烟囱似的天窗,用来控制云南雨季过量的雨水——一旦“烟囱”感应到了雨滴,会自动把天窗闭拢至与水平面夹角30度。这是韩明峻用10年的经验摸索出来的规律,在这个角度进入的雨水刚刚好,最适合彩椒生长。

走进棚内,最亮眼的是一串串咖啡色、黄色、红色的彩椒,彩椒藤弯弯绕绕地挂在3米左右高的架子上。深入彩椒藤中间的走道,仿佛置身于彩椒的“原始森林”。这些彩椒与市面上常见的矮墩墩的灯笼椒不一样,成熟的细长型果实有二三十厘米长,直径5厘米左右,口感很脆,一开始入口有种微甜的自然果香,直到吃到辣椒的根部,才会尝到明显的辣椒味。

这是甜巴莱姆彩椒,荷兰一家公司独家授权给韩明峻的,全国仅有几个产区。这种彩椒和其他彩椒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能一直结果实。它的种子很贵,要9元一粒,是普通国产彩椒种子的10倍。但是它很“逆天”,以一年为周期,它需要100天成长期,而接下来的200多天都是它的成熟期。在成熟期内它像韭菜一样可以无限量“收割”,每一条藤一次能收三四十个辣椒,每个月能采摘3次,而传统的辣椒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成熟期。

大棚中心处竖着两个外观像是高压电箱的环控系统,上面插满了各种管子和线,它是整个温室大棚的“大脑”,韩明峻在办公室里的电脑上,就可以向这个“大脑”传输指令,让它来调节大棚里的通风、灌溉、光照……

大棚里有几个正在干活儿的阿姨,她们拿着一罐罐的黄色“粉末”,撒在彩椒植株的叶片上。凑近仔细瞧,会发现这些“粉末”正在蠕动。“这是一种益虫,每三周我们会向大棚里投放,让它们在这里吃害虫。”韩明峻说,这是一种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在国内使用得不多。实际上他也是最近才开始使用这种办法,还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比传统化学防治的效益更好,但是他喜欢这个新的理念,就“折腾试试”。

“爱折腾”的新农人

1995年出生的韩明峻,太爱“折腾”了。

他是玉溪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学生,高考考上了兰州大学化学系,如果和同学们一样正常读下去,或许会成为化学研究员或老师。但读了3个学期后,他突然找辅导员办了休学手续,打电话和父母说想回家种地。

“学霸们太卷了,我觉得我卷不过他们,所以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青春》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