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遇警幻仙姑,在薄命司看到“金陵十二钗”画册,并读了上面的判词。作者曹雪芹在这里借用11幅画并结合11首语言凝练、寓意深刻的判词十分隐晦地预示了大观园中12位重要女性的人生际遇和结局。
其中,寓意贾元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与这首判词对应的图上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个香橼。这一细节强化了判词中所蕴含的深意。毫无疑问,画上的弓象征着宫廷生活,香橼则暗指贾元春的宫闱生活看似光鲜荣耀,实则其内心无比苦楚。
香橼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曹雪芹为什么要用它来比喻贾元春的宫廷生活呢?
香橼有多种
有人说,香橼就是香圆,又叫香泡,是我国江南一带十分常见的一种果树;也有人说,香橼其实是指柚子这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水果;还有人说,香橼应该叫枸橼,其外表虽然与香泡、柚子很像,但里面的果肉又酸又涩,根本不能食用……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因为无论是香泡,还是柚子,抑或是枸橼,都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它们之间有着较为接近的亲缘关系,因此,无论是果实的外观、色泽还是香味都十分相似,被人们混为一谈也不足为奇。
那么,究竟哪种柑橘属的植物才是真正的香橼呢?其实,在我国古代,柑橘类植物的分类并没有那么明晰,因此,当时的香橼并不是某一个柑橘属植物种类的专有名词,而是指代多种植物,例如,枸橼和佛手(也有人称之为佛手柑)在古人眼中都算得上是正宗的“香橼”。
元末明初的凌云翰曾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香橼即枸橼也康雪庭上人用赠紫芝上人因而有作予偶见之遂次其韵仍简紫芝》,在这个超级长的诗歌标题中,诗人直接点明了“香橼即枸橼”。
事实上,香橼在我国出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在早期,香橼也确实被称为“枸橼”或“钩缘”。如东汉学者杨孚撰写的《异物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枸橼,实如橘,大如饭筥,皮有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薴,若酸浆。”随后,西晋植物学家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钩缘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重之,极芬芳,肉甚厚白,如芦菔。”再之后,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又有“枸橼树似橘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糁”的记载。从这些历史文献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枸橼”和“钩缘子”就是如今的香橼。
“香橼”之名始于唐宋时期,据说系北宋的苏颂在《本草图经》中首度提及。他笔下的枸橼是这样的:“如小瓜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切如萝卜,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橘之类。陶隐居云性温宜人,今闽、广、江南皆有,彼人但谓之香橼子,或将至都下,亦贵之。”
有意思的是,果实长相与枸橼大相径庭的佛手竟然也被古人看出了端倪,发现它其实也是一种枸橼。因此,佛手也被古人普遍称作“香橼”。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枸橼,产闽、广间。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者。皮如橙柚而浓,皱而光泽,其色如瓜,生绿熟黄,其核细,其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也在《广东新语》中称:“香橼,一曰枸橼,以高要极林乡为上,其状如人手,有五指者曰五指柑,有十指者曰十指柑,亦曰佛手柑。”他甚至还写过一首题为《佛手柑(其一)》的小诗,直指:“香橼无大小,十指总离离。”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枸橼和佛手之外,另一种柑橘属植物“香圆”也在近代被归入了香橼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