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之前,有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多达3.5亿,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近9500万;疫情之后,数据显示仅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就增加了7000万,其中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占比越来越高。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可知,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多么希望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只是危言耸听,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处境,无论是谁,如果你愿意与周边人发展出真实且坦诚的关系,并勇于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超越几口之家的更大的人际关系中,很快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和抑郁症如此之近,抑郁症已经从一个抽象的病理名词变成来势汹汹的现实处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抑郁呢?《越郁—抑郁症自助手册》的作者孙欣羊医生形象地指出了造成抑郁的各种因素。仅就外部因素,他说道:“有些负责赚钱养家的爸爸因为工作压力焦头烂额,加之如果不被家人理解,就更容易心灰意冷,发生抑郁;有些负责管理孩子学习的妈妈因为教育的内卷而筋疲力尽,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加之如果得不到配偶的理解支持,就更容易感觉势单力薄、形单影只、无助无力,进而发生抑郁;社会压力、学校压力和家庭压力,一层一层渗透到了刚刚踏进青春期的孩子身上,百般无力挣扎后,孩子终于缴械投降,发生抑郁。”
当然,我们都知道,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内外因素的里应外合促成了抑郁。很多内在特质也是导致抑郁高发的因素,作者在书中做了详细说明,例如“内向的性格,不善表达的情绪模式,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群和孤僻,缺少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方法,从未被培养起来的兴趣爱好,无法感受到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和效能感,无法耐受挫败的心理承受力以及怎么都无法提升起来的自我价值感等,都是内在的特质因素”。
尽管抑郁症患者人数在增加,但很少有人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者将抑郁消灭于萌芽阶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三无人员”—无知、无力、无面,即对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无知、对自己能改变现状的无力、对传统观念中“病耻感”带来的没有面子的担忧,因为无知产生的愚昧傲慢,因为无力产生的麻木放任,因为无面带来的内耗忧伤,弥散在几乎每一个患者及患者的家属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