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大儒孙叔通曰:“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而天下动。”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之中,太子那极为重要的戏份。
事实上,太子是古代王朝未来政治的风向标,同样也是君权独尊下最为敏感的威胁者。

在古代中国,无上的皇权对于“皇帝接班人”太子而言,可能是一步之遥,也可能是咫尺天涯。从储君到帝位,是一段极为漫长的道路,其中充满了变数和血雨腥风。
何人可为太子?“立储”也不易
《汉书·荆燕吴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这说明在秦汉时期,“太子”一词不仅仅单指皇帝的继承人,诸侯王的继承人同样可以称为太子。为了区分二者,皇帝的继承人通常被称为“皇太子”,直到汉朝以后,太子才逐渐成为皇帝继承人的专属称号。
通往权力顶端的道路向来充满血雨腥风,成为储君并非易事。那么,在古代究竟如何才能成为太子呢?
正常情况下,想成为太子,只能由皇帝的册立。虽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以庶子身份被立为太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皇帝绝嗣的情况下,也有宗藩入继,被立为太子。如汉成帝无子,便从诸侯王中选定陶王刘欣,立为太子。
嫡长子继承皇位是天命所归,没有异议,但有时候皇帝的喜恶也会穿插其中。譬如,刘邦宠爱戚夫人,就曾动过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想法,这也是导致吕后在刘邦死后,残酷伤害戚夫人,毒死刘如意的最重要原因。
但废立储君这样的重大决策,君主往往难以独断专行。要知道,太子不仅代表了朝堂政治的未来,还牵涉到众多利益相关者。譬如,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就在立刘彻为储君这件事上,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储君废立是“国本之争”,不仅是帝王家事,更是朝堂各方势力的博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朝政动荡。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西周灭亡。不过,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并非烽火戏诸侯,而是因为幽王废黜了申王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和她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申王后是申国国君之女,申国又是周王室的藩属国,还与周王室联姻,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周幽王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幽王死,西周灭”。
天家父母与储君是子贵母死,父子反目
汉武帝末年,刘彻深感时日无多,而太子刘弗陵尚且年幼,为了避免出现汉初吕后擅权那样的境地,汉武帝决定“去母留子”,下令杀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赵氏,她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因子贵而亡的女人。
汉武帝诛杀太子生母的行为尚且算是权宜之计,但北魏王朝却是将这一行为进行借鉴,并定为了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