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始末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相继占领武昌、汉阳和汉口。起义后不久,十几省相继响应并宣布独立,形成了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10月27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他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授予其军政大权。11月27日,清军攻陷汉阳。12月1日,在英国驻汉口代理总领事的斡旋下,清政府与南方起义各省协议停战3日。此后,双方约定各派出谈判代表讨论解决冲突的方案,史称“南北议和”。

革命者内部的分歧
在“南北议和”之前,革命者内部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以同盟会为例,章炳麟(曾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和陶成章与孙中山意见不合,相继脱离同盟会,并于1910年在日本东京重建了另一个革命团体—光复会。同时,同盟会的部分骨干对孙中山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发动的起义屡屡失败提出批评,反对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起义。1911年7月31日,他们在上海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并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设立了分会。“同盟会中部总会”推选陈其美、潘祖彝、宋教仁、谭人凤、杨谱笙五人为总务干事,准备在长江流域各省策动起义,最终选定湖北为起义重点省份。
不仅如此,加入同盟会的部分日本人也卷入了该组织内部的纷争。当时,已加入同盟会的日本人共有八人,他们是宫崎滔天(本名宫崎寅藏)、内田良平、末永节、平山周、北一辉(本名北辉次郎)、萱野长知、和田三郎和清藤幸七郎。其中,宫崎滔天和萱野长知坚决支持孙中山,末永节不赞同南北妥协,平山周与和田三郎等人被孙中山指责蓄意破坏团体。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