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作者 朱渝生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是梁漱溟先生一百三十周年诞辰纪念。我的外祖父王惺吾曾与梁先生共事、交往多年,于他,梁先生可谓亦师亦友。某种意义上,我有写作这篇文章的激情与责任。

王惺吾,山东成武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爱国民主人士。他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之后,在梁漱溟先生感召下回鲁跟随梁先生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从事中国早期乡村建设运动与实验。他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于1930年在《村治月刊》上发表《村治之危机与生机》等多篇论文。他与梁先生共事数年(当其助手),交往甚密,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那段经历和研究课题多有了解,也是“归农运动与乡村建设”的亲历者、参与者。原本家中藏有梁漱溟早年的书法、手札和他写给外祖父的函件。然而,极为遗憾的是,这些昔日的墨宝和文献资料,在“特殊时期”损失殆尽,让人实感痛心。

梁漱溟是学术名师、大学问家。他这一生,为求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与思想上解决人生问题而“竭尽其心思气力”。自幼善于思索、自学成才的梁漱溟,论学历只有顺天中学堂毕业文凭。然而,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却受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之聘,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

梁漱溟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最后觉悟》一书中写道:“论我个人资历,一没有上过大学,二没有留过洋,论专长不过是对某些学科经过自学、钻研才一知半解,至多也只能说是一技之长吧。蔡先生引我到北大,并且一住就是七年,这表明蔡先生兼容并包之量,也说明蔡先生在用人上称得上是不拘一格的。”梁漱溟能入驻北大执教,在彼时学术界、教育界引起轰动和关注。

梁漱溟在北大任教七年,授课很受欢迎,同时完成了《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学术著作。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他在山东境内的教学与实验,一直得到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吾舅爷爷,亦毕业于北大,后到美、法、德留学)的支持与帮助。他也不时在何思源家中研究课题。

梁漱溟不但是著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且具鲜明个性的书法家。言为心声,字以人重,其书法亦为世人所珍视。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