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的译本与插图
作者 王炳根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早在1920年,冰心就发表了《译书的我见》,提出翻译三原则——顺、真、美。她说:“既然翻译出来了,最好能使它通俗……一夹着外国字,那意思便不连贯,不明了,实在是打断了阅者的兴头和锐气。”所以她把“顺”摆在了第一位。此外,她还认为,翻译时要避免过多地掺入己意,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及艺术境界。同时,她也意识到了翻译需要“美”,如何使译文变为“美文”,这就要求译者在文学上要有较好的修养。冰心提出的翻译“顺”“真”“美”,与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等观念,几乎是相通的。

所以,冰心的翻译不是实践在前,而是理论先行,她的翻译是在她自己提出的理念观照下进行的。冰心的第一个译本是李清照的《漱玉词》英文版,那是她在美国留学时的硕士学位论文。她的第一个英译汉的译本则是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而这部译著经历初版、再版与获得荣誉,伴随了她的人生近七十年。梳理这部译著的翻译出版全过程,很有一些文化意味。

凯罗·纪伯伦(Kahlil Gibran)的《先知》是一部散文诗,计有二十八章。冰心最初所翻译的十三章刊登在1930年4、5月天津《益世报》副刊上,分别是《船的来临》《论爱》《论婚姻》《论孩子》《论施与》《论饮食》《论工作》《论喜乐与悲哀》《论居室》《论衣服》《论买与卖》《论罪与罚》《论法律》。在散文诗刊出之前,冰心写有前言,向读者交代了《先知》版本的来历及翻译的缘由:

Kahlil Gibran据说是犹太人,现代的一个画家。他的历史,我正在查考之中。这本散文诗,是我在一九二七年冬月在一位朋友处读到的,我极爱他的精深的哲理,和妙丽的文词。那年的春天,便请我的习作班的同学们分段移译,以后不知怎样,那译稿竟不得收集起来。今年三月,病榻无聊,又把他重看一遍,我觉得这本书有翻译的必要,便勉强以我生涩的笔儿,介绍他与国人见面。

四,十二,一九三○,北平。

这是《先知》与其作者纪伯伦,首次与中国的读者见面的情形。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纪伯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冰心说他是犹太人与画家,可能是从她的英语老师鲍贵思那儿听说的,“画家”是对的,“犹太人”有误。冰心凭着她的艺术敏感,意识到这部书的价值,并认为很值得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她用“精深的哲理,和妙丽的文词”评价这部书,表达她发现的喜悦。

天津《益世报》是民国时期罗马天主教教会在华出版的中文日报,该报副刊创办于1929年11月1日,主编张虹君系燕京大学毕业,邀约母校周作人、冰心、许地山、熊佛西等十二位作家、学者担任特约编辑和撰稿人。冰心的中篇小说《惆怅》,就在创刊后的一个月(1929年12月2日至12日)的《益世报》副刊上连载。张虹君对《先知》的连载也非常积极,但是,由于《益世报》的改版,《先知》的连载也按下了停止键。

冰心完成《先知》的翻译并出版单行本,是在次年,那时冰心的家庭发生变故。我在《冰心年谱长编》中记载,1930年初,冰心的母亲杨福慈在上海逝世,父亲谢葆璋辞去上海海道处等职务,回到北平定居养老。同年,吴文藻父亲吴焕若病逝,遗债折合大洋七百元,由儿子偿还。次年,儿子吴宗生在协和医院出生。同时,冰心因健康原因,辞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师一职。于是,冰心家庭出现了暂时的拮据。这时,冰心想找一家出版社预支一些稿费,以解一时之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冰心的著作一般交由北新书局、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的新月书店正雄心勃勃想出版一套“英文名著百种丛书”,得知这个消息后,立时差人送去了一笔不菲的稿费。于是,冰心便马不停蹄地将《先知》另外十五章一口气译完。这十五章包括:《论自由》《论理性与热情》《论苦痛》《论自知》《论教授》《论友谊》《论谈话》《论时光》《论善恶》《论祈祷》《论逸乐》《论美》《论宗教》《论死》《言别》。在交给出版社时,她将在《益世报》发表过的《论喜乐与悲哀》《论买与卖》,改为《论哀乐》《论买卖》,并且重新撰写了序:

凯罗·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叙利亚(Syria)人。一八八三年生于黎巴嫩山(Mount Lebanon),十二岁时到过美国,两年后又回到东方,进了贝鲁特(Beirut)的阿希马大学(AI-Hikmat Gollege)。

一九○三年,他又到美国,住了五年,在波士顿的时候居多。此后他便到巴黎学绘画,同时漫游了欧洲,一九一二年回到纽约,在那里久住。

这时他用阿拉伯文写了许多的书,有些已译成欧洲各国的文字。以后又用英文写了几本,如《疯人》(The Madman,1918),《先驱者》(The Forerunner,1920),《先知》(The Prophet,1923),《人子的耶稣》(Jesus the Son of Man,1928)等,都在纽约克那夫书店(Alfred Knopf)出版。《先知》是他的最受欢迎的作品,书中的十一幅插图都是作者自己的手笔。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