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学旅行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并汲取知识,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将以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托该区域丰富的资源,进行研学活动的设计,以期为当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研学旅行是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1]。追溯历史,研学旅行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边游边学习,边理解边实践。民国时期,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游学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兴起了以“游学”为口号的各种“特色”班[2]。面对狂热的游学浪潮,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校外旅行与校内课程相结合。
地理实践能力视域下的研学旅行是将地理课堂搬到了室外,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验证地理原理和规律,或者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4]。地理实践能力既可内化于精神又可外显于实践。基于此,文章将以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依托该区域丰富的资源,进行研学活动设计,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研学旅行活动准备
(一)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大兴安岭北麓西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境内,园内河流、湖泊、植物、动物集聚,河网密布,是少有的疗养胜地。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大陆性气候。主要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分布较为广泛;同时有沼泽土、草甸土、灰色土等;原始植被有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这里可以让人们产生生活在大自然的感觉,是当地著名的景区。
研学区对应教材知识点见表1。
(二)研学准备
1.研学人员准备
主体为高中学生,由学校地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此次研学课程,需要负责学生的组织、交通、安全等问题。将学生按5~8人分为不同的活动小组,每组设置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执行每次教师下达的任务。
2.知识准备
地貌的观察: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等相关地图;地貌观察的顺序;计算高度;常见地貌类型的区分。
植被:根河自然地理环境;植被的识别;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关知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