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汶口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深入挖掘大汶口遗址的文化价值,对提升大汶口遗址及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汶口遗址的重要展示部分,其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大汶口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基于此,文章将利用SWOT分析法,对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大汶口遗址;旅游业;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SWOT分析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人类历史的有力见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不胜枚举的文化遗产中,文化遗址是传播历史文化、展现文化魅力的有力载体[1]。因此,充分挖掘文化遗址的文化价值,并在文化价值的传播过程中产生更多其他社会价值,是有力发挥文化遗址自身各项功能的关键所在。
大汶口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实证地之一,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其中主要分布于汶河边上,于1959年发现。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间,虽不断地发掘,但取得的成果依然不尽理想。正是大汶口遗址的重要价值和当前文化遗址建设发展的不足,共同构成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分析法两种研究方法,基于SWOT分析模型,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对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发展展开分析。
二、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与研究概况
(一)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
大汶口遗址于1959年发现并挖掘。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大汶口遗址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此后,为保护大汶口遗址,大汶口遗址及相关工程被列入多项规划之中,主要包括2010年的《大汶口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2年的《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2021年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2022年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大汶口遗址于2021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至今,大汶口考古工作站、1#3#保护棚内展示工程等项目,仍在围绕规划的“五区、一带、三节点”继续深化。
(二)大汶口遗址的学术研究现状
就目前学术界对于大汶口遗址的研究来看,明显呈现数量不足、角度不够全面等问题。截至2024年9月,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大汶口文化遗址”为主题进行检索,只有158条检索结果,而在大汶口遗址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之后,即在2010年10月之后的相关文献仅有79条。在此79条之中,仅有35条检索结果与大汶口遗址的相关度较高,而研究角度多集中于文化遗址中陶器的研究[2]以及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器具及生活用品研究[3]。由此可见,以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为切入点的研究寥寥无几,以挖掘大汶口遗址文化价值为依托,进而发挥其各项社会功能的研究也明显不足。简言之,学术界对于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的个案研究不足,难以为其建设发展提供有益路径。
三、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组织或事物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判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从而明确发展思路[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