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作者 王轶涵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文章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合肥市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是实现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文化与旅游二者协调发展,应当进一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路径与策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如何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融入乡村旅游,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只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并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才能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将文化作为文化旅游的根本,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的特色,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目前,合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已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能有效地将农村闲置资源进行高效转化,使乡村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3]。乡村旅游是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文化传承及促进村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也是吸引、带动优质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4]。

二、合肥市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现状

(一)合肥市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合肥市地处安徽省中部,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近年来,合肥市一些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许多本地居民也十分乐意在空闲期间前往当地的旅游景点,这就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物质形态方面,合肥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其中历史遗迹以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形式为主,例如李鸿章故居、三河古镇、包公墓、柘皋古镇等。同时,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活文化方面,合肥拥有独特的吴山庙会、紫蓬山庙会等节日文化;在传统戏剧方面,庐剧作为传统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传统曲艺方面,巢湖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间音乐文化的优秀范例;而在民间技艺方面,纸笺加工技艺、洋蛇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代代传承发展,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已实现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安徽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变“资源”为“产品”,推进城市旅游、乡村旅游齐头并进,并提出了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深度挖掘合肥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利用于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的新策略。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