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与融合。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区相对封闭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传统文化传承受阻、旅游产业发展缓慢等现实困境。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章从凉山彝区现状出发,探索出传统文化符号化,打造民族品牌等现代化传播路径,旨在助推传统文化的活态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关键词:文旅融合;凉山彝区;传统服装纹样;文化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凉山传统服装纹样的文化意蕴与文化传承研究”(S202410656068)。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愈加富足,精神层面需求增多,而满足人们物质精神方面需要的旅游业态也随之发生转变。《“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由于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凉山彝区的发展长期呈现相对落后的状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地区多元文化与凉山地区单一文化之间的对立使得彝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大范围传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作为新的参考,有利于传统文化及时摒弃自身发展中的不合理因素,通过借鉴外来文化对其内部因素进行重组,从而展现出一种扬弃了的新的文化面貌,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对此,应当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彝族传统文化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一、凉山彝区传统文化及旅游发展困境分析
目前,凉山彝区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其所处环境较为封闭,直至1956年,当地才全面废除落后的奴隶制度。随着现代文明在凉山彝区迅速传播,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传统文化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加强。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由于缺少传播切口,“易进难出”的现象十分突出。
第一,传统服装趋于落寞,本土文化面临考验。作为一种满足人们追求差异性、体验性的以某种文化为依托的社会活动,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彝族服装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年来发展步伐迟缓。外出务工的年轻一代将轻便、高性价比的现代服装带进大山,迅速占领了凉山彝区的市场,而传统服装由于穿着繁琐、行动不便、外形结构与现代审美不符,更加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外界缺乏联系又导致其缺乏创新。
第二,文化载体形式单一,传统文化传播受阻。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文化传播载体较为单一。除了火把节,可直接展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较少,可参观性不足,游客缺乏沉浸式体验感;当地缺少专门传承传统文化的政府组织,文化传承管理不善;同时,文化旅游消费产品开发不足。彝族服饰和漆器价格昂贵或不易携带,难以满足游客需求;文化产品产业链较短,以昂贵的彝族服饰为主,未能形成专门化、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生产链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短板[1]。
第三,景区引流未达预期,服务业亟须整改。凉山彝区的旅游业开发结构和相关设施总体来说较为完善,但引流宣传方面存在短板,旅游设施开发建设成本与后期效益的维护成果不成正比,造成资金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首先,民族特色文化单一,彝区旅游与传统节日之间的黏性较强,大部分游客因火把节慕名前往。淡季时,景区本身由于人流量较少,景区内许多店铺因经营不善而关门待业;其次,民族文化挖掘深度较浅,未能充分利用如民族传说、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总体吸引力不强。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凉山彝区传统文化新发展模式探索
随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在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凉山彝区的经济水平不断攀升,但在文旅产业结合方面还有较大进步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