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路径,它精准对接了民众日益高涨的出行与探索需求。为确保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须构建坚实的专业人才支撑体系。因此,顺应文旅融合的趋势,革新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育出既具备复合能力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旅游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聚焦于文旅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所面临的全新人才培养挑战,从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五个核心维度,探索出一条“实践+”协同育人新路径,以期为文旅融合时代下的旅游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助力我国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传记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KS23114)。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文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传统旅游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全新的业态,其诞生对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当前,我国旅游业已从过去注重数量扩张的阶段,转型为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更加倾向于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这就对开发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提出了要求[2]。因此,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构建“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文旅融合与“实践+”协同育人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提高,旅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挑战与机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驱动力,还开辟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发展格局。面对这一趋势,高职旅游类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具备复合能力、创新思维及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文旅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院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培养并输出更多能够胜任文旅融合发展重任的高质量人才的时代使命。为此,高职院校需顺应文旅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优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教育理念革新、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职业素养塑造体系强化以及师资队伍素质提升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高素质、强能力的文旅人才,还能显著增强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现实质性跨越发展,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实践+”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创新的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模式,它强调将实践教学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并与其他教学资源和方法紧密结合,旨在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目标。这一模式不仅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4]。在“实践+”协同育人模式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环节,而是实现了深度融合。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该模式强调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机会;同时,社会资源的引入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