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作者 杨文华 白如玉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衡量其职业素养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文章针对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结合宁夏葡萄酒产业和文化旅游品牌发展的现状,以产业融合理论为研究基础,基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背书品牌项目主题视角,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构建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以及项目制教学模式等实践运用,旨在从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等方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以全面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适应性,从而满足旅游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葡萄酒产业;品牌背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3年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应用:以宁夏葡萄酒产区背书品牌为例”;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院级科研项目“‘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下《景区服务与管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NXGS2024JY06)。

引言

近年来,宁夏聚焦“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构建了产业融合、生态融合、农旅融合、交旅融合、数字融合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系[1]。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变革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服务技能的要求。旅游行业作为一个高度依赖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领域,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据此,文章以实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背书品牌”项目为案例,通过对宁夏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探索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从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高职旅游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普遍存在教学体系不完整、评价指标单一、教师创新能力不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评价指标单一

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显著不足。课程设计上有创新元素融入,但比重较小且缺乏系统性整合。虽然部分院校已构建起涵盖实习实训、模拟操作、案例分析、项目化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框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仍有待提高。

(二)学生实践参与度不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呈现两极分化现象。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实习项目,通过实际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技能水平显著提升。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实践参与度较低,主要受实习专业不对口、报酬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影响。需从提升实习质量、加强职业规划指导等多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

当前葡萄酒产业与学校层面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实践机会有限,创新服务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对于提升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服务能力尤为重要。

二、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政策与环境因素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实践教学和创新服务的融合。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