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管理研究
作者 张兴艳 关莉山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依托“王家坝精神”而建的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剖析安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现状,并以此总结出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在设施建设、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产品开发、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安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构建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中,生态旅游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安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安徽众多湿地公园中的典型代表,其开发与可持续管理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珍视,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响应。然而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王家坝旅游的发展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阜南县的旅游发展,文章就王家坝湿地公园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省内同类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安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一)湿地公园概况

湿地公园坐落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境内,依托濛河分洪道为主体,南北以大堤为界,东西长48.43千米,总面积7 054.4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占6 761.71公顷,湿地率达95.85%,包括生态保育、科普宣教、服务管理等五大功能区。王家坝镇处在淮河中上游,是安徽、河南两省的交汇处,下辖7个行政村[1]。

(二)湿地公园资源条件

1.自然生物资源丰富

王家坝湿地公园包括人工、沼泽、河流和湖泊四种湿地类型,处在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拥有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类型,十分适宜动植物生长繁殖,共有湿地动物12纲92科137种,湿地植物88科308种。在政府的鼓励下,王家坝村民在蒙洼大桥和王家坝闸周边种植了近两千亩的紫云英,每年春天紫云英盛开,花海景观十分优美,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游览。

2.抗洪文化光辉灿烂

为响应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3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把濛洼地区用大坝围起来,在上游的淮河大坝上修建了王家坝闸,下游修建曹台退水闸,形成了濛洼蓄洪区,通过淹没王家坝来保全中下游。王家坝闸建成至今,已经开闸蓄洪16次,每次开闸,蒙洼地区有接近20万人口受灾。

2010年7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五次来王家坝视察时,提炼总结出著名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的“王家坝精神”[2]。

王家坝人民在治理淮河和抗击洪水过程中,还总结经验教训发挥智慧创造出独特的“庄台文化”,即蓄洪区形成的特殊民居,由人工垒起台基,挖泥垫高,再建起村庄,形成类似“堡垒”的防洪工程。

二、安徽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现状

(一)制订了多层次的旅游发展规划

2015年王家坝国家级湿地公园已批待建,阜南县政府通过招标方式,充分挖掘“王家坝精神”文化内涵对湿地公园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了《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王家坝国家水利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旅游景点

王家坝湿地公园包括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蒙洼大桥、保庄圩、王家坝闸、崔集老街等,供游客观光游览湿地景观的同时体验独具特色的抗洪文化。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新命名王家坝闸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3年,阜南王家坝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全国首批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