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东省因其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地质旅游资源的丰富性,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文章探讨了山东省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策略。文章首先对地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及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随后,分析了山东省在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的进展,包括地质公园和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价值发挥不足、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等。文章提出了深度挖掘资源、资金保障、统筹谋划等建议,以实现山东地质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后,文章强调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及推动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赢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山东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东省2021年度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透视山东——地质信息集成与综合利用续作”[鲁勘字(2021)13号];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22c509260004);省级高水平培育项目(222GSPSJ04)。
引言
地球在46亿年的演化历程中,承载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环境演变、生物进化、人类活动等过程。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等作为漫长历史的见证与载体,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被视为地质旅游资源。山东省位于亚欧板块东部陆海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旅游资源典型性、稀有性特征明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开发利用水平低、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地质旅游资源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文章基于全省地质资料档案数据,系统分析了省内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良好人地关系构建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山东省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地质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一)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广义上来讲,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目前,关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有的按地质与地貌两大类划分为地质构造遗迹、化石、典型的地层剖面、岩石、地震遗迹等旅游资源和山岳、峡谷、喀斯特、干旱区景观、海岸与岛礁、丹霞等地貌旅游资源;有的按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标准地质剖面、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地质构造遗迹、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地质灾害遗迹、矿床矿业遗址等;有的以地质特点为依据分为地层型、遗迹型、岩浆型、构造型、地下水型等。山东省地质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目前业内普遍参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将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等七大类。
(二)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核心目的是全面系统地了解地质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及组合功能,从而为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通常分为三个步骤,即前期资料数据收集、中期野外调查数据采集和后期数据加工处理。评价通常借助统计学、系统工程等工具建立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开展多层次多因子综合评价,常见的评价方法有:模糊数学方法(杨汉奎,1987)、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王晓艳,2008)、非使用价值评估法(郭剑英,2005)、层次分析法(Satty,1980)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为后续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部分学者开展了基于地质旅游资源的旅游地综合评价系统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因子进行系统整合评价,进而得出适合旅游地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评价结果[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