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学旅游中的转化与呈现方式研究
作者 常仙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学旅游中的创新转化与呈现,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能为文学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发展现状,探讨数字化时代非遗在文学旅游中的转化与呈现方式。并总结非遗数字化呈现的多种模式,提出创新性的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策略,以期为非遗保护与文学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学;旅游;转化;呈现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难、发展难的困境。文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得到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文学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将非遗与文学旅游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非遗在文旅中的创新转化与呈现,不仅能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丰富文学旅游的内涵,提升其吸引力,还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因此,深入研究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学旅游中的转化与呈现方式,对于非遗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文旅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学旅游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非遗的内涵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代代相传,并将其视为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活动,以及关于自然界与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非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彰显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还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和审美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是加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非遗还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创新转化,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二)文学旅游的概念与特征

文学旅游是指以文学作品、文学家生平事迹、文学发展历程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文学为主题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它是文学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旅游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人物、故事等为线索,引导游客在文学的意境中游览,满足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文学旅游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文学性,文学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文学本身,文学作品、文学家、文学活动等是文学旅游的灵魂。二是体验性,游客通过对文学元素的感知、体验和再创造,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三是教育性,文学旅游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文学修养、人文素质,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四是经济性,文学旅游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五是互动性,文学旅游强调游客与文学、景区之间的互动,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文学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学旅游中的转化方式

(一)数字化非遗资源库的建设

数字化非遗资源库的建设是实现非遗在文学旅游中转化与呈现的基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散落在民间的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保存和展示,建立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于一体的数字化非遗资源库,不仅能有效提高非遗资源的保护水平,确保濒危非遗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完整的保护,还能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数字化非遗资源库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通过系统规划、分级分类开展资源普查、征集工作,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科学分析与加工,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字化非遗资源库。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