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风暴来袭平台、用户与监管的三重奏
作者 消费电子编辑部
发表于 2025年2月

在2020年的那个秋天,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该文章深入剖析了外卖平台算法对外卖员劳动条件的影响,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劳动者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它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工作环境、劳动权益的社会讨论,也预示着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几乎所有人都被无形地包裹在由复杂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之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算法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交媒体的内容推荐到电商平台的价格策略,乃至新闻资讯的选择与呈现,这些智能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爱好以及行为模式等数据,精准推送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便利性。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匹配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例如,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驱动下,用户接触到的信息逐渐变得单一化,形成了所谓的“信息茧房”。这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视野,还可能加剧社会分化;同时,“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此外,虚假信息和谣言通过算法得以迅速扩散,给社会稳定和个人名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算法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后果。政府监管机构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试图为算法应用设定合理的边界;用户群体则逐渐觉醒,不再被动接受算法安排的一切,而是积极探索和反抗不合理算法的方式;而作为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和运营者的各大平台,也在寻求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新路径。

一、算法的双刃剑:便利与风险并存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算法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平台的核心驱动力。从社交媒体的内容推荐到电商平台的商品展示,再到搜索引擎的结果排序,算法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在线体验。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服务,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以抖音为例,其基于用户兴趣和行为数据构建的强大算法系统能够精准识别用户的偏好,并据此推送高度定制化的内容。例如,用户欣欣提到她每天平均花费3—4小时浏览短视频,而当她使用朋友的账号时,往往很难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这使得她的观看时间大幅缩短。这样的个性化体验不仅增强了用户粘性,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促进了内容生态系统的繁荣。此外,对于那些希望通过特定主题或领域建立个人品牌的用户来说,算法推荐机制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聚集目标受众,从而实现快速成长。

然而,随着算法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潜在的风险也开始浮出水面。首先,“信息茧房”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算法倾向于向用户推送与其已有观点相似的信息,导致人们接触到的观点越来越单一,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认知圈。这种情况下,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社会共识难以形成,甚至可能加剧对立情绪。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