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营销模式下降低线损的方法研究
作者 张伟
发表于 2025年2月

【关键词】电力营销模式;线损降低策略;电力系统运营管理

引言

电力营销模式是指在电力供应、销售、服务和消费等多环节中,依靠市场机制和电力交易规则,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电力经营方式[1]。电力营销模式旨在平衡供需关系,提高电力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电力营销模式及其对线损的影响分析

(一)电力营销模式的特性

电力营销模式的特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导向性。现代电力营销模式强调市场化运作,即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调节电力供需状况。电网公司可以通过电力交易平台进行电能采买和分配,力求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二是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电力营销模式下,通过先进的计量和信息技术,电力企业能够精准了解用户的用电需求和用电行为,从而做到供需匹配[2]。另外,通过实施差异化的电价政策和优惠措施,电力企业可以激励用户在用电高峰期削峰填谷,从而有效平衡电网负荷。三是信息化与智能化。它是电力营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电力营销模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通过智能化的电力调度和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快速响应突发事件等方式,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作与互动也是现代电力营销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不仅要与用户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反馈,还要与政府、设备制造商等相关方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电力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对电力营销模式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可以为研究如何在该模式下降低线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电力营销模式对线损的影响机制

电力营销模式通常强调市场导向,即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电力生产和消费。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对电力系统的线路损耗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为在电力营销模式下,电力负荷的时空分布规律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用电高峰时段和低谷时段,电力负荷分布的不均衡性会显著增加。此时,电力系统需要通过调度和输配电网络来满足动态变化的负荷需求,这会导致线路电流和电压的波动,对线路损耗产生显著影响。负荷波动和电力潮流的动态变化也会大大增加电力设备的运行压力,一些老旧设备在高负荷情况下,效率会大大下降,从而加剧线路损耗。另外,市场竞争压力下,各电力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最大化短期效益,从而忽略对长期设备升级和维护的投入,这会进一步增加线损的可能性[3]。电力交易市场的发展使得电力生产和供给更加灵活多样,但因此也提高了电力系统调度的复杂性。频繁的电力交易和调度,若未能得到有效管理,将导致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下降,增加电力线路的损耗。

无效的需求侧管理在电力营销模式下也会对线损产生不良影响。若用户的用电行为未能被有效引导和管理,可能导致电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使得线路损耗进一步增加。合理引导和优化用户用电行为,实施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已经成了降低线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当前电力营销模式下线损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电力营销模式下,线损现状问题突出。这主要表现为电力传输和配电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大。线损率过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线路老化、电力设备效率低、电力需求预测不准确及调度优化不足。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