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规划与运行中的节能环保不足点及改进措施分析
作者 张淑惠
发表于 2025年2月

【关键词】电网规划;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技术;清洁能源接入

引言

电力工业作为现代国家经济体系的动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工业生产的血液,驱动着制造业的蓬勃发

展[1];还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石,支撑着互联网的全球互联与数据的即时传输。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电力工业的稳定与高效运行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

然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2]。特别是在电网规划与运行中,如何平衡能源供给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节能与环保的双重目标,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电网规划的不合理、运行效率的低下,不仅增加了能源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明确节能环保在电网规划与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实现电网的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本文还将分析这些改进措施对于电力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指导。

一、电网规划与运行概述

(一)电网规划与运行的基本概念

电网规划是指根据电力需求预测、能源政策、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对电网的布局、结构、容量等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的活动[3]。电网运行则是指电网在实际运行中,通过调度、控制、维护等手段,实现电力输送、分配、调节和保护的过程。

(二)电网规划的主要任务、方法及特点

电网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根据未来电力需求进行预测,科学合理地规划电网的布局、结构、容量及升级路径。在规划过程中,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统一性及智能性都是核心原则[4]。灵活性要求电网能够适应未来能源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可靠性强调电网在极端天气或突发事件下仍能稳定供电[5];经济性关注成本效益分析,力求在保障供电质量的同时降低投资与运营成本;统一性强调电网规划需与区域发展、能源政策等相协调;智能性则体现在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三)电网运行的基本原理及流程

电网运行基于电力供需平衡原理,通过调度中心控制,实现电能的传输、分配与调节。流程包括监测电网状态、预测负荷需求、调整发电出力、优化输电分配以及快速响应故障,以确保电网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同时,供电企业需要运用智能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电网的灵活调度与故障自愈,保障电力供应的连续性与可靠性[6]。

二、电网规划与运行中的节能环保不足点分析

(一)输变电设备和线路损耗问题

造成输变电设备和线路损耗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技术方面,设备老化、设计不合理或负荷不均衡等都会导致能量在传输过程中大量损耗。管理方面,计量误差、管理不善或窃电行为等也是损耗的重要原因。这些损耗会对节能环保构成严重影响。高损耗不仅意味着能源的大量浪费,还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和环境压力的加剧。过高的损耗还可能导致设备过热和故障频发,进而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已有优化设备选型、提高管理水平、推广智能电网技术等一系列改进措施被采用。然而,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局限性,如资金不足、技术瓶颈、人员培训等问题,难以完全消除损耗问题。因此,电网研究人员需要持续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努力降低输变电设备和线路的损耗,促进节能环保措施发展。

(二)公共场所电能浪费问题

公共场所电能浪费现象日益显著,其表现形式繁多。一方面,长明灯现象普遍存在,公共区域的照明设备无论昼夜均保持开启状态会造成不必要的电能消耗。另一方面,空调温度设置不合理,冬季过度供暖、夏季过度制冷均会导致电能的过度消耗。此外,不必要的装饰性灯光长时间点亮,也加剧了电能浪费的问题。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