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故障定位隔离技术探究
作者 孙宇东
发表于 2025年2月

【关键词】10 kV配网;自动化系统;故障定位隔离技术

引言

10 kV配网自动化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先进的故障定位隔离技术,有效提升了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故障定位隔离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减少了故障对电网运行的影响,还提高了供电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然而,现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设备兼容性问题、算法精度不足等,亟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一、10 kV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故障定位隔离技术的作用

(一)提高故障响应速度

故障定位隔离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利用高精度的故障检测算法,能够快速识别和定位故障点。这一过程依赖于配网自动化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eeder Terminal Unit,FTU)、配电终端单元( 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DTU)等的协同工作,结合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形成一个高效的故障检测与响应机制。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时,故障检测算法会迅速分析电流、电压等电气参数的变化,通过智能分析模块判断故障类型和位置,从而实现故障点的快速定位。故障隔离技术通过自动化开关设备和远程控制技术,实现故障区域的快速隔离。配网自动化系统中的重合器、分段器和断路器等智能设备能够在接收到故障定位信息后,立即进行断电操作,隔离故障区域,防止故障扩大。智能设备的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缩短了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了故障响应速度[1]。

(二)缩小停电范围、减少停电时间

故障定位隔离技术依赖于配网自动化终端设备,FTU、DTU等,通过对电流、电压及其变化率的实时监测,精准定位故障点,从而迅速隔离故障区域。利用这些终端设备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识别具体的故障点,并通过配电管理系统发出指令,快速操作分段开关和断路器,将故障区域与非故障区域有效隔离,减少受影响的用户数量和停电面积。通过高效的故障隔离,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故障后的迅速恢复供电,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停电时间。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自愈功能可以在故障发生后,自动重构网络结构,恢复非故障区域的电力供应。故障定位隔离技术的应用使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故障处理和电力恢复,有效降低因停电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的分析和故障模式的识别,配网自动化系统还能够预测潜在故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停电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二、10 kV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故障定位隔离的不足

(一)配电线路的复杂性使故障定位难度增加

10 kV配电线路由于其规模庞大、线路长、分支线路多的特点,不同段线路在型号、规格和拓扑结构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复杂性使得故障定位和隔离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在实际应用中,配电网的拓扑结构通常非常复杂,包括主干线、支线和分支线路等多种形式,各线路之间的连接关系也较为繁琐,这导致故障发生时,故障波及范围难以被准确预测。由于线路的复杂性,分段开关和其他自动化设备在检测到故障后,需要对大量的线路信息进行处理,以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这一过程需要对各类电气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但线路类型和规格的多样性增加了故障定位的难度。例如:在一些复杂的配网中,线路分布不仅纵横交错,而且负荷分布也极不均匀,导致故障电流和电压波动情况复杂多变;配电网中的分支线路数量多、节点多,且各节点间的电气特性存在差异,这使得故障发生时,故障波形的传播路径变得复杂,增加了故障定位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和准确性要求。

本文刊登于《消费电子》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