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死者难,处死者难
发表于 2025年2月

司马迁曾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言道出了生死抉择之间的微妙与艰难。对于人们来说,死,或许只是刹那间的判断,并非是难事,然而如何在生死之间找到那条正确的道路,才是真正的考验。回望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晏婴晏平仲,便曾在这“死君难”与“不死君难”的生死抉择中犹疑徘徊,那么他为何最终选择了后者?这背后又经过怎样一番考量?《晏子不死君难》一文,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晏子这段心路史。

前传:庄公之死

文章开篇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君难”的起因:崔杼垂涎棠姜的美色,娶其为妻,而齐庄公却与棠姜私通,崔杼便弑杀了庄公。这表面看似是一桩情杀案,背后实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棠姜乃齐国棠公之妻,其弟东郭偃为崔杼家臣。棠公去世后,东郭偃便驾车带着崔杼前往吊唁。在葬礼上,崔杼对棠姜一见倾心,竟不顾占卜不利的警告,执意将她娶回家中—于是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然而,不独崔杼,庄公也拜倒在棠姜的石榴裙之下,竟全然不顾礼法,频频到崔杼家与她私通,甚至还将崔杼的帽子赏赐给旁人。当初,齐灵公患病,崔杼迎接故太子光回国,趁着灵公病危之际,重新立其为太子,待灵公病逝后,再拥立其为新君,是为齐庄公(事见《左传·襄公十九年》)。故庄公与崔杼之间,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庄公与棠姜私通,于私于公,均有向崔杼“宣战”的意味。加之庄公曾趁晋国内乱而发兵进攻,企图扩大势力范围,而崔杼又担心晋国报复。在外惧强晋,内怨庄公的情况下,崔杼萌生出弑君之念,只是苦于没能找到合适的时机。

就在此时,庄公鞭打侍者贾举,过后却又亲近他。崔杼知道贾举必定怀恨在心,于是将他收为己用,以作内应,让他暗中窥伺弑杀的良机。

机会很快来临。

襄公二十八年(前548)夏五月,莒国国君前来齐国朝见庄公。十六日,庄公于北城设宴款待,而崔杼却称病不至。十七日,庄公前往崔宅,名为探病,实则欲与棠姜私通。棠姜诱使庄公逐步深入内室,随后便与崔杼从侧门撤离。侍者贾举趁机闭门阻拦庄公侍卫,埋伏于崔宅的甲士一拥而上,将庄公团团围住。庄公这才如梦初醒,接连三次请求与崔杼谈判,无果,只好孤注一掷跳墙而逃,却被乱箭射中大腿,跌回墙内,最终被弑。而庄公身边八名侍卫亦未能幸免,均力斗而死。这便是“庄公通焉,崔子弑之”的经过。

庄公被弑的消息迅速传开。祝佗父从高唐祭祀回来,准备复命,甚至连弁冕都没来得及脱下,便死于崔氏之手。渔业官申蒯本欲让家臣携妻儿逃命,自己则以死报君。然而家臣认为独逃不义,最终两人选择双双自尽。此外,崔杼还杀害了平阴大夫鬷()蔑。

此时,庄公已死,崔杼得势,而大臣死于君难者前后不下十辈。值此社稷动荡之际,晏子该如何抉择?

晏子之择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文章第二段以破空之笔,写出了晏子的气势非凡。姜炳璋《读左补义》中称“只此一语,写晏子翛然从天外来”。我们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而崔杼身为齐国权贵,其府邸之门自然高大。晏子立于门前,不仅视觉上形成的强烈对比,更隐喻了他所面临的艰难抉择—身为齐国重臣的他,到底是“死君难”还是“不死君难”?若不死,又该如何应对崔杼之乱?

接下来,文章通过随从与晏子的三问三答,逐步展示晏子的思考过程。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