岣嵝碑的传说故事
作者 黄剑华
发表于 2025年2月

传说为夏禹治水纪功的《岣嵝碑》,又称为《夏碑》《禹碑》或《神禹碑》,可能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刻碑文了。关于《岣嵝碑》的来历,主要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在《吴越春秋》和《水经注》等古籍中对此均有记载。

根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史籍记载,相传四千多年前,夏禹出生在西羌石纽,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其父鲧受命治水九年毫无成效,受到严惩。于是夏禹接替父职,奉命率众治水,历经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鞠躬尽瘁,殚思极虑,仍然没有成效。禹苦苦思索着治水的办法,一边查阅当时所有关于治理水患的记载,一边继续考查山川河流的情形。

后来大禹听说黄帝留有金简玉书,于是东巡来到了会稽山,杀了白马祭祀山神,登上山峰,仰天长啸。当晚禹留宿在山上,梦见一位身穿红色绣花衣的男子,自称是山神的使者,对禹说,在宛委山巅的石洞里,有金简玉书,看了便可知道疏通水患的道理。禹醒来后,登上山峰,凿石寻觅。《吴越春秋》佚文说:“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乃得金简玉字。”后来大禹果然找到了金简玉书,懂得了治水之法。

宋代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也援引了这段史料:“禹乃东巡狩,登衡山求之。卧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苍水使者,来候禹,令禹斋三月,更求之。禹乃斋三月,登宛委山,取得书,通水经。”这样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记载与说法,大禹究竟登上了哪座山取得了金简玉书?在《吴越春秋》与《太平御览》的记述中提到了“九疑山”“宛委”“衡山”几处地名,在地理上颇有混淆。有学者解释,九疑山也作九嶷山,在今湖南境内;而宛委是会稽山的一峰,在今浙江境内。既然大禹东巡,所以这里说的衡山应是会稽山。《史记·封禅书》就说得很清楚:“禹封泰山,禅会稽。”所以大禹登上的应该是会稽山。而有的史料说成了衡山,显然有误。值得注意的是,古籍记载舜也巡狩到过南岳。有的史料可能将大禹与舜的巡狩地名搅混了,从而给后来的读者造成了误解。譬如《水经注》中就同时记载了两个说法,卷四十说古代吴越境内“有会稽之山……《吴越春秋》称覆釜山之中,有金简玉字之书,黄帝之遗谶也。山下有禹庙……又有石匮山,石形似匮,上有金简玉字之书,言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也。”又说:“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南,禹治洪水,血马祭衡山,于是得金简玉字之书,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水经注》卷三十八又说:湘水流经衡山县东,“西南有三峰……《山经》谓之岣嵝,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水经注》中说金简玉书一在会稽山,一在衡山,显得很矛盾。

比较而言,大禹在衡山取得金简玉书的说法,似乎更占据上风。比如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关于长沙郡衡山,就说“郭璞曰:‘山别名岣嵝。’《湘中记》曰:‘衡山有玉牒, 禹案其文以治水。’”《湘中记》是东晋罗含撰写的游记与地理书,据《晋书·文苑列传》记载,罗含是东晋桂阳郡耒阳人,做过庾亮、桓温僚属,因文才出众被称为江左之秀,他撰写的《湘中记》(三卷),又称《湘中山水记》,大约在明代已经亡佚。查看明代的各种目录书,皆无《湘中记》的书名。清代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湘中记》卷亡,晋罗含撰,不著录。”可知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湘中记》已佚失。其内容只散见于类书、杂史传记、前人注释等文献著作中。《湘中记》中的内容曾被其他地理书所引用,由此透露当时的一些文人已认为大禹是在南岳衡山得到了金简玉书。

大禹究竟在何处获得了金简玉书,传说纷纭,有点莫衷一是。但大禹在山上获得金简玉书则是一致的,从此以后,大禹治理水患,终于获得了成功。因为有的史籍记载,会稽山别名衡山与南岳同名,后人便将大禹取得金简玉书的地方附会成了湖南衡山。后世以讹传讹,流传日益广泛,金简玉书出于南岳衡山也就成了习以为常的说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就说:衡阳县有岣嵝峰,在府北二十五里,“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名……相传禹得金简玉书于此”。因为毕竟是传说记载,所以后人也就很少去深入认真考证,而附会的东西却反而增多了。后世最重要的一个附会,就是金简玉书之后,又出现了《岣嵝碑》。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