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不滥生《群书治要·新语》
善者必有所主而至,恶者必有所因而来。夫善恶不空作,祸福不滥生,唯心之所向,志之所行而已矣。
【译文】
善者到来必有其原因,恶者到来也必有其缘由。善恶不会平白无故而生起,祸福不会随意产生,只是人心所趋向,志向之所行的原因罢了。
【解读】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祈求吉祥福祉,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贴上“五福临门”的春联。“五福”出自《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是修的意思,“攸好德”是修养美德。“考”是老的意思,“考终命”即寿终正寝。那么,如何才能得到五福呢?答案其实已经蕴含在五福之中,那就是第四条:修养美德。修德是有福的前提。这就引出了“德”与“福”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了大量关于德福关系的论述,丰富的个体及国家层面的历史验证可以得出德福一致的结论,可以说,德福一致的德福关系是宇宙人生大道中不变的规律之一。德福一致,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德行是福祉的基础。《国语·晋语六》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没有德行而福祉隆盛,例如财多、位高、名声大,会像没有地基的土墙,迟早会崩坏。因此,德、福分别像一棵大树的根系和枝叶花果,要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就必须根深本固,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这需要把养分施加在根上,也就是在修养德行上下功夫,而不是将养料涂抹在果实上导致果实腐烂,就好像为了挣钱而仅在钱上下功夫,没有德行作引导,邪曲不正的行为就会导致锒铛入狱一样。
其次,德福一致是德福之间的根本关系。经典中的论述俯拾皆是。《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