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看重名分
作者 谷文国
发表于 2025年2月

中国人自古就十分看重名分,可以说,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名分打交道。客观地看,名分因其美德和规范的内在统一,而兼有美德和规范双重层面的普遍价值。

名、分意味着什么?

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名”由“口”和“夕”两个字构成,“口”表示说话,“夕”表示傍晚,最初指的是人们在无法分辨彼此时通过说话来告诉别人自己是谁,也即常说的“名字”之名。推而广之,对不同事物的具体指称和描述都可以称之为名,简单地说,名就是对事物自身性质的理解与把握。唐朝贾公彦在对儒家典籍《仪礼》作疏的时候还提到了“名”的另一层内涵,即“名号”之名,它虽也是人或物的一个专称,但较之“名字”之名又多了德性的意思。

在儒家看来,“名”决定着礼义在治国利民中的独特内涵和作用,地位十分崇高,原因在于“名”已经把种种带有普遍规范性的“义”和“礼”等含括在其中了,而且越来越兼具引导性和塑造性的长远价值,一旦擅自改变就必然会造成混乱。可以说,谈“名”离不开“义”和“礼”等实质性的东西,否则就是颠倒本末,不明先后,遮蔽了“名”之本义。

“分”,《说文解字》解释为:“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意思是用刀来分别不同的物,最初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本身也没有特别的道德意义,后来才逐渐被赋予伦理的内涵。诚如荀子所说:“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荀子·富国》)这里的“分”就是定分,表示一种伦理上的限度。它意味着“分”是作为一种尺度性的东西被认可和接受的,规范着世间的美恶、厚薄以及逸乐劬劳等等。

与儒家相比,法家和杂家等在对“分”的解读和阐释时从“职分”的角度揭示出社会中的个人所应该具备的职责和义务,尤为强调政治伦理层面。如《管子》中说“明主……察于分职而不可乱”,《袁子正书》也讲“先王置官,各有分职,使各以其属”。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