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廉吏传》为代表的古代典籍作为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述了当时官员如何廉洁自律、执政为民,蕴含着深刻思想智慧和道德准则,寄托了古人对廉洁政治的追求和向往,对于当代党员干部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廉吏传》的历史背景
廉洁,自古以来被视作为官从政的道德准则和重要基石。在传统士人的认知中,历史活动中的人对道德的践行状况决定朝代的兴衰。因此,廉德在古代官德中居于首要地位。西周时期,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冢宰》中记录了官员考核评价标准—“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由此可见,官员只有同时具备善于做事、主动作为、爱岗敬业、公正无私、依法办事、明辨是非六种品格,才算作“廉”,同时,六件事之前均有“廉”字开头,表明“廉”在官德中具有统率意义。
西汉以来,历代史家十分重视对“廉吏”的记述,将道德观念与政治理想融入历史叙述之中。正是在这种强大的传统影响之下,《廉吏传》应运而生,成为第一部采撷正史记述清官来激浊扬清、砥砺士风的专门著作。
同时,典籍的形成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联系。《廉吏传》成书于国运衰颓、政治浊乱的两宋之交,由费枢所撰、黄汝亨续编。
费枢,北宋成都府广都县(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人。宋高宗绍兴年间任归州(今湖北秭归)知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费枢)自序题宣和乙巳,盖作于宋徽宗末年。”宋徽宗在位期间,大肆享乐,挥霍无度,为满足私欲而大兴土木,营建了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由此而兴起为祸长达二十年的“花石纲”之役。当时朝堂晦暗,奸佞横行,政以贿成,贪腐成风,终致“靖康之变”。费枢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内忧外患,从历代史籍中辑录出自春秋战国,下讫五代,共收入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112人,记述了这些人物如何秉持自身清廉操守同时追求为官之政绩,并加以议论点评。统以“廉吏”名之,合编为《廉吏传》一书。
黄汝亨(1558—1626),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贞父,号寓林居士。万历进士,历任进贤知县、南京工部主事、礼部郎中、江西提学佥事,迁参议。与费枢的经历颇为相近,黄汝亨走上仕途之际,正值晚明时期,万历皇帝已经开始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长期怠政生涯。在此过程中,朝廷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万历皇帝派宦官到各地征收赋税,大肆敛财,百姓苦不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