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良母教子,孟子不仅成为天下名儒,也成为教育家,继承了孟母重视家教的传统。孟子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孟子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其家教,并扩大到对弟子的教育。
作为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又一大教育家,孟子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提出了“五教”,即《孟子·尽心上》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朱熹注:“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曾是已。财,与材同。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财,如孔子之于由、赐。就所问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也。”“雨化”“成德”“达财”“答问”“私淑”分别指向润化、培德、育才、释疑、慕化五种教育形式。这些教育理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孟子的家教思想。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家庭于国家的重要:“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他提出:“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陈来认为,孟氏以《孟子》七篇为家训是个大智慧。虽然初看起来,《孟子》似乎与家风家训无关,这里面并没有提供怎么解决姑嫂之间、婆媳之间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孟子》里面不少内容涉及了家庭教育、伦理关系,还论述了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的关系,比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等等。更重要的是,《孟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为政之道,传递着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和基本价值取向。后来的家训,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家教思想虽然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强调家教的核心是培养亲情。
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概括了家庭关系的五个方面即“五常”,强调了家教的核心是培养亲情、友情和信任。良好的家教是家庭中的各种关系都应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特别是家庭成员要重视修身,曾子在《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家风纯正的基础,家风纯正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国家治理又是天下太平的关键。孟子强调家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家风关系国风、
民风。
二是强调家教应以义为本、以正为上。
孟子认为家庭中的爱不应以利为先,而应以义为本,以正为上。这是《春秋》“教子以义”的家教观念的体现。孟子特别强调义利之辨,《孟子》首章设置并展开的主题是义利之辨,把义作为最高原则,但也不因义而排斥利,尽量实现义利统一。因此,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陆九渊也提出:“学无浅深,首在辨义利。”孟子警示世人:“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义利观与道统论作为孟子思想的两大核心理念,义利之辨也体现在孟子家教思想之中就不难理解了。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义则居先,利则居长;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三是重视居住环境对家教的影响。
受“孟母三迁”的影响和熏陶,孟子同样认为居住环境对家教的影响至关重要。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从范邑到齐国,远远地看见了齐王的儿子,颇有感慨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奉养改变人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真是关系大极了!他和别人不都一样是做儿子的吗?”孟子进而感慨道:“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