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一壶浊酒”
作者 陈勋 王洁群
发表于 2025年2月

“一壶浊酒喜相逢”“潦倒新停浊酒杯”“浊酒一杯家万里”……在传统诗词中,“浊酒”是一个频繁出现而让人难以忽视的意象。从唐诗宋词到明清诗歌再到近代诗歌,时有“浊酒”出现。何谓“浊酒”?它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有哪些意蕴,在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农耕时代,随着生产力提高,粮食除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需要,已经有了富余。人们在果酒基础上,开始用谷物酿酒。用黍和稻等糯性较高的原料,经过蒸煮,加曲发酵,最后压榨酿造的谷物酒呈黄色,看上去较为浑浊,通常没有经过过滤和沉淀,里面存留部分酒渣,因此被称为“黄酒”或“浊酒”。在唐诗中,“浊酒”还有“蚁浮”“浮蚁”“醪”等别称。浊酒的酿造工艺简单,相对寡味,一般百姓家庭即可酿造,陆游诗有“农家腊酒”,即浊酒。与“浊酒”相对应的则是“清酒”,它选用小米、玉米等黏性小的粮食酿制、蒸馏而成,酒精浓度高、糖分少、色泽相对清透,饮用时无须过滤。酿造清酒的工艺复杂,清酒醇香甘洌,价格不菲,在古代通常为贵族享用。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酒”的记载,《周礼》则是较早记录“浊酒”的典籍。《周礼》将酒分为“五齐三酒”,其中的“五齐”是相对于清酒而言的“浊酒”。酒最早用来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文化意义附着于其上,最后形成一种酒文化。众多文人参与到酒文化的构建和推介过程。其中,浊酒作为一种意象,比起清酒更代表一种大众趣味和平民气质,诗歌中的“浊酒”也更为读者所熟悉,诸多带有“浊酒”意象的诗歌因此成为文学经典而被广泛传播。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