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昌弘:日本“就业冰河期”已结束,但年轻人并没有奋发
作者 邢梦妮
发表于 2025年2月
“ 希望格差”这一说法基于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尼斯(RandolphM . Nesse)论文中的记述,“人们认为努力会得到回报时,便会燃起希望”“但如果认为即使努力也是徒劳时,便会陷入绝望”。

Yi:YiMagazine

Y:山田昌弘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

30年前,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一场被媒体称为“就业冰河期”的危机席卷了日本职场。1995年,日本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降至65.9%,2003年再次下降至55.1%。但这个情况又在近年逆转,日本严重的少子化问题让毕业生就业率攀升至9成以上。

山田昌弘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主要研究家庭、性别和年轻人。他曾在世纪之交提出“寄生单身族”理论,引发舆论哗然。2025年1月,他出版了一本新书,指出日本社会并没有变化,更多人选择藏身虚拟世界,沉醉于追星、打游戏,在社交平台上也只看自己想看的消息—这正是当下的现实,没有任何好坏之分。

尽管近年日本电视台报道了拒绝参加酒会、定时下班的公司人,但山田昌弘认为,本质上是因为这些人毫无指望,放弃升迁,不想融入集体。只要“校招定终生”“不允许自由解雇”的社会制度不改变,日本社会将一直停滞于此,迎来“幸福的衰 退”。

Yi:你在2008年提出了“婚活”这个词。根据日本政府统计,疫情后女性就业率有所上升。此外,近年来双职工家庭也有所增加。还有消息称,更多男性希望找到像“大小姐”一样的结婚对象。你如何看待当今时代“婚活”的变化?

Y:“婚活”指为了结婚而去参加一系列活动,是将寻找结婚对象的过程视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类似于求职。在日本,过去30年间,3/4的人选择结婚,1/4的人不结婚,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不过,由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结婚的门槛确实提高了。女性依然想与有收入的男性结婚,在社会舆论聚焦于孤独终老的可怕议题的影响下尤其如此,如今她们还会要求男性分担家务和育儿。过去男性对女性的收入和职业并不看重,但近年来,男性也倾向于希望女性工作,因为仅靠男性一人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开销。因此,越来越多男性希望找到收入较高的女性作为伴侣。

Yi:你能简单介绍一下1月在日本出版的《希望格差*社会,自那以后》(希望格差社会、それから) 吗?

Y: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希望和努力的意义逐渐消退的现状。例如,过去人们曾有“努力会得到回报”的希望,但现在非正规就业和低收入工作增多,许多人觉得无论在现实工作中如何努力,都难以获得回报。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游戏或追星活动上面寻找希望。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日本,可能在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也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中国,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父母的经济实力往往直接影响婚姻和工作成败,这也成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失去希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Yi:你曾经提出过“寄生单身族”这个理论,认为日本存在未婚并与父母同住,靠父母一代的经济支援生活的人群。这些“寄生单身族”现在大都已经步入了40岁。他们的未来会如何?

Y:因为没有前例,这一点谁也不知道。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