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瞬间让你想跳出原本的职业轨迹?
作者 许诗雨
发表于 2025年2月

2024年,“迷茫”成了公司人形容自己职业生涯的高频词 汇。

2024年年底,我们依照惯例发起了年度职场大调查,在一份份答卷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的困惑。例如当自己的工作随时因为一些外部的不可抗力而中断,努力是否还有价值?当发现那些看起来“离经叛道”的同辈人其实也过得不错,自己的人生是否还有必要追逐高职高薪的“精英主义”单一模式?更直接的,当工作的负荷越来越重,获得的回报却并未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这样的工作还要继续吗?

随着增长不再是必然,过去许多年建立于这套信仰体系上的职业观或许也开始动摇。于是一个问题呼之而出:过去几年中,有没有哪个瞬间,你突然不想再依照原本的职业轨迹发展下去?

当然,客观来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人们确实更“苟”一些。2024年,美国的就业市场就出现了“大辞职时代”结束,“大留任时代”开启的转变。随着大IT公司、大金融公司带头开始裁员,人们按下蠢蠢欲动跳槽一搏的心,将保住饭碗作为大前提。

但两年前,我们在年度的职场特刊中曾提过,德勤公司高管凯茜·宾果与莫莉·安德森在2010年推出的《点阵公司》一书中就预测过未来许多职场人士的职业发展道路将不再完全是线性的。也就是说,熬资历涨经验,升职加薪直到退休的那套父辈职场道路可能在我辈行不通,不管是因为主动还是被动。毕竟,客观来说,如今可选择的职业道路大大丰富,有众多的社交平台可以让大家建立个人IP。光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就有不少朋友遇到职业迷茫的第一反应都是尝试做自媒体,试试能否有突破。

从短期来看,许多人可能会在困境中视保住饭碗为优先,但经历过这一遭后,许多人的职场观或许从根本上多少都变了。

2024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上映。故事中,50多岁的苏梅阿姨决定过离压抑的家庭生活,自驾出走,追寻自我和自由。在电影中,苏梅阿姨的故事告诉大家,离开未必是一种逃避,也可以是出自追寻理想自我的勇气。

所以,在今年的调研中,我们也向大家问了一组开放性的问题:哪一时刻,你开始对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产生怀疑?以及在此之后,你做了哪些改变来寻找更灵活的职业可能性?有哪些收获?

A.当环境逼得人不得不改变

文女士/广东/消费品

90后/中级管理人员

那一刻:被裁员的时候,自己也算创业期元老、部门中坚力量、高绩效、刚加薪、上级认可、团队和谐、协同部门尊重信赖。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复盘/下次避免的经验教训。其他部门同事说“听说你在名单里我都震惊了,我以为你们部门裁剩最后一个人才会是你”。

转变与收获:由于无缝衔接新工作,暂无太多时间开拓新路线。但有几点改变:

1 盘点经济情况、明确后路:即使再失业,跟随喜好去体验其他工种,短期不在意薪酬。

2 重新思考当前职场意义,调整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投入程度,减少身体与精神消耗,活得健康活得久才有更多可能性。

周先生/安徽

咨询及第三方服务/80后/高管

那一刻:长期服务的大客户突然解约,把订单给了自己的关系户。公司遇上生死存亡之秋。

转变与收获:没办法,大跨度的转型,或者说强行改变主营业务,从土建维修向广告装饰和弱电智能化转型。或者哪里有客户就尽量往那里转型。自己也开始重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刘先生/上海/汽车

80后/中级管理人员

那一刻:原先在日企中层管理岗,在美国去风险的影响下,日本跟随,原本百人的团队业务都被砍掉,公司和部门的存亡全都未知,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

转变与收获:正好有机会,申请长驻外地客户现场学习成长,转型汽车方向芯片应用开发。

刘女士/吉林/其他行业

90后/专业技术人员

那一刻:建筑设计行业人员,待过事务所和设计院。市场项目紧缩,真正设计能力强的公司机会甚少,劣币驱逐良币。在设计院熬夜画图疲惫不堪又不认同设计本身还要挨领导骂的一刻,我意识到人生没必要这么过。

转变与收获:辞职,寻找行业更细分的领域。

B.当决定善待自己,离开有毒环境

Aileen/广东/制造业

90后/专业技术人员

那一刻:当在职场里被组织边缘化时,这才真正深刻地发觉,我的理想、我对人的认知、我做事的方式,在职场这个游戏体系里,有强烈的不适配性。在社会里的人其实主要在玩两套游戏,一套叫作爬梯子的人上人游戏(资本主义的本质),另一套是追求自由的天外天游戏,前一套就是所谓的传统线性路径,另一套更加多元需要更多对自我的了解和探索。我目前还在一线城市玩儿人上人游戏,很想努力探索更加自由的生活方式,但经常苦于时间和精力上的局限。这两座高山,其实是同时攀登的。

转变与收获:

1 作为品牌内容生产者,加入数字游民初创公司,悄悄兼职做内容。

2 作为外稿作者,接了一些稿件的撰写需求。

3 加入NGO组织,做我喜欢的事情,发挥社会影响力。

佚名/一线城市

咨询及第三方服务/90后

一般职员

那一刻:刚毕业进了一家甲方公司干了一年半,公司内部变动大,尤其是高层拉小团体的情况非常严重,被迫做了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后来公司给画的大饼吃不下了,就选择了离职。当时意识到只要是选择在一家公司里打工,被强迫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一想到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退休,就觉得难以忍受

转变与收获:去做义工,最快乐的一个月,完全是心灵上的疗愈和放松,中途还出去摆摊卖东西,也很自由快乐。

换了城市,尝试转行,失败,但是至少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 么。

回归老本行,选择了乙方,因为没有勇气选择创业,也很迷茫,感觉大环境不好,没有信心承受创业失败的后果。在乙方是项目制,和甲方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和节奏,工作量很大,没有晋升和能力提升的空间,准备离职 中。

吴先生/上海/零售

90后/高级经理

那一刻:当公司开始剥削我的社交资源和个人品牌还不断PUA我说我个人不行的时候,我开始反思,难道我的这些资源不能为自己所用并产生更大的价值 吗?

转变与收获:自己创业了,目前感觉良好,凭借个人资源拿到了几张订单,抵得过打工的工资,但是创业的不稳定性也时刻提醒我我的下一餐需要时刻准备去竞争。但是打工又何尝不是不知道明天和裁员哪个先来呢?

林女士/上海

影视、文化及娱乐/90后

专业技术人员

那一刻:整个团队工作成果汇报出来,我找不到我在里面做了什么具体的事务。

转变与收获:辞职,做自由职业。从事教练和撰稿。一对一单次的服务及稿件交付,能让我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其中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