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记
发表于 2025年2月
@ 里斯本老城的窗

本专栏元月落地,于我是记忆重游,读者、友人诸多鼓励。因为启程前的“坏兆头”、状况频出,易造成惊险章回小说印象,怕开了个坏头,续篇令读者失望。拜全球化之赐,其实太阳之下早已没太多新鲜事,不外乎日常民生、风土亲情,只是穿着各自的衣裳,人种、肤色、语言、制度和文化。初抵一国一港一城,我习惯在黄昏街头找几扇头顶上敞开的窗户,听窗内人声,看晾出的花衫被褥。我会问自己,我能在此生活吗?世界毕竟是异乡。做世界公民,说说容易。我是个旅行者(Traveller),而非旅游者(Tourist),两者的差别是:身在异土,你是否珍惜空落落的魂不守舍,珍惜水土不服、胃里返酸。旅行是花钱过几天人家日子,刮一刮文化的表皮,再找回自己及回家的路。启程前骨折,看只是伤皮肉,或也让我以弱者之身,疼痛中上路,打掉点莫名自信,敬畏异土。

2023年12月12日,星期二

海上航行日(Sea Day),加勒比海域

3/274,第三天。早晨5点,11层甲板,疾走6圈。本船“海洋旋律号”,德国造,挂巴哈马国旗,注册港在拿骚,国际航运界船东的标准操作。2003年下水,船总长293米,高63米共13层,最高船速25节(knots),即每小时29英里。本次环球航程,追夏季而行。我行李箱里,除了地理大发现老地图册、邮轮手册,《经济学人》口袋书统计年鉴,政治学学者施展还推荐了多册海权与海洋法的书,如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划时代经典《海权论》。临行前网购了几只塑料地球仪,可吹气那种,现在就挂在阳台窗边,随风而动。

每天黄昏,房间会收到明天的日程与“节目单”,包括日出日落时间、位置的经纬度、气象预报、港口信息(若抵港)以及娱兴演出和讲座。船上很多临时起兴的群众组织,如美国老兵协会、编织爱好者协会、合唱团、读书会、单身同乐会、同性恋聊天会。12层图书馆的外墙上有个告示板,想干点啥的可留言,想学意大利语、打德扑、练瑜伽,有人愿意就行。有人留言想找船上的写作者抱团取暖,我按时赴约,对上暗号,也就我俩。他是美国教授、网络安全专家,正写惊悚间谍小说。这几年中美关系交恶,民间也多了不少猜忌。一张中国人脸请教他一些专业“网络安全”“网络战”问题,听上去总有点收集情报的嫌疑。

我坐过五六次邮轮,去欧洲、阿拉斯加、亚洲。对海,我是喜欢的。我承认自己有点多感,但海不怕多感,再多它也收下。在海上漂,除了海还是海,除了水还是水,地球即海。今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像腌熟的咸鸭蛋黄,桔红色、边缘毛拉拉的、透亮,动画片似的一格一格住上挪,万千金针对着海平面扫射,刺亮着溅开。海风击脸,猛地热起来。太阳挣脱大海的一刹那,牛皮糖似地粘在海平线上,依恋间,慢慢才跳出。甲板上站满了人,面向朝阳,一阵密集的快门后,众人突然停了,静了。

@ 2023年12月28日/巴西,累西绯(Recife)

早餐后,途经四层的酒吧兼舞厅区,见到一群中国同胞正围坐着开会,足有二三十人,C位训话的是导游。我站在一旁蹭听。事后知道,只要是海上航行日,他必在10:30召集他的势力范围,时长10分钟。今天主题是“不可抗力”,中心思想是:“邮轮海上航行,随时受风力气候影响。为安全起见,船长改变行程或跳港是常有的事。极端地说,若恶运当头,海上接连雷击风暴,即便上岸全部取消,只能在海上漂,你也得认账,别梦想什么索赔的事。这就叫不可抗力。”听说现在不少国人对旅游合同过于“原教旨主义”,“神圣不可侵犯”,连“不可抗力”都不认,导游只能丑话在先了。记得前些年带父亲由上海去日本,因风暴船长决定跳港,一些中国客人不满,聚集抗议。我路过,劝他们别闹,在海上得听船长的。

上船前,我关了微信朋友圈,留言闭关,决定九个月旅行期间不写一字微信,彻底逃遁。2013年我曾参与南极科考行,船上网络只能接海事卫星,贵得离谱,于是断网。若真是天大消息,它总会把你一网打尽。到乌斯怀亚下船,我发现断网十多天,世界非但健在,且还过得不错。此行环球,船上全部使用马斯克的星链“Starlink”,对全程票旅者免费,可24小时挂在线上发朋友圈,但我抗拒诱惑。

晚18:00,订了Chef’s Table(主厨餐桌),食客9人,多是美国人,皆正装出席。六道菜,每道配不同酒(pairing)。主厨牙买加人,身胚巨大,腿稍瘸。男侍应生像是东欧的,一问来自战火中的乌克兰,家就住敖德萨附近。冲突爆发前一个月,父母觉得不对劲,让他快走。他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暂住。因为会说英语,很快在邮轮上找到这份活。乌克兰正加紧征兵,他说他不愿上战场,不知何时再回家。他告诉我,妻子也在船上,俄罗斯人。

坐我对面的是一对美国老夫妻,先生是犹太人信犹太教,太太信罗马天主教,两人和平共处已过了一辈子。太太说,犹太人过逾越节(Passover),他们就带孩子去祖父祖母家。为照顾丈夫的宗教情感,她平日不去教堂礼拜。餐桌太长,言谈不方便,很快分裂成小圈子。邻座也是美国人。她告诉我,现在美国人去古巴旅行,手续又吃紧了,不可单独自由前往,必须通过联邦政府准许的若干专门机构,以“教育”“考察”的团体名份—难道美国还怕卡斯特罗洗脑?

听说昨天一老人因身体突发状况紧急下船,码头上来了救护车。我手头有个统计数据,由“国际旅行医药和全球健康学刊”发布,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全球邮轮上共发生623起死亡事件。很多老迈者常年有一半时间住在船上,船是最后一个家,吃、住、洗衣、打扫都有着落,有社交圈,有乐,也不用开车了。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