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
发表于 2025年2月

寒冬腊月,大街小巷,油茶处处飘香。

油茶是由西周时的“酏食”演变发展而成,明清时代被称为“面茶”。它是一种将油与茶(或茶粉、茶籽等)巧妙融合,并辅以多种配料制成的特色食品,以色鲜、爽口、溢香、养肠胃而闻名。

油茶的起源虽无确切定论,但广泛流传于我国多个省份,且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符号。

恭城油茶:健康美味“打”出来

清晨,漫步在恭城县城的街巷里,你总能听到一阵阵此起彼伏且富有节奏的敲打声——这是“打油茶”的声音。

恭城油茶选用上等山茶油,配以生姜、大蒜、茶叶等炒制,再加入米花、花生、葱花等配料,第一口微苦,第二口微涩,随即茶的香味与甘甜在唇齿间弥漫开来,一碗喝完再来一碗,越喝越过瘾,身体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

据相关史料记载,恭城于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建县,始称茶城县。境内重峦叠嶂,群山之中生长着许多野生茶树,在隋朝时已是茶叶种植和贸易的重要地区。进入唐朝后,茶文化开始兴起,茶具、茶艺得到发展,茶政、茶法出现,茶贸易愈发兴盛。这一时期,瑶民从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陆续迁入恭城,多住在崇山之中,居住环境潮湿,瘴气重。为了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瑶民就地取生姜和茶叶这两种常见的食材,制作出早期的油茶。

宋朝,人们将茶宴推向了繁荣,饮茶成为时尚。受此影响,恭城油茶的工艺得到不断丰富和提炼,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油茶文化。

明清时期,瑶民为了缩短煮茶的时间,将茶叶与姜配以油盐放在铁锅里先炒后煮,炒的时候用锅铲或木槌轻“打”茶叶和姜,由此发明了“打油茶”。

关于恭城油茶的传说很多,最有名的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油茶的故事。传说当年乾隆游江南,沿途百官献上各类山珍海味,吃得乾隆见食生厌。正当众御厨束手无策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制作了一碗恭城油茶献上,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连呼“爽、爽、爽”,于是赐名“爽神汤”。

在长期传承中,瑶族油茶习俗逐渐成为瑶族社交的重要方式、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2021年,恭城“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

在贵州的侗族村寨,油茶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社交文化的体现。

侗族油茶讲究“四味”:苦、辣、香、甜,通过不同食材的搭配,展现出丰富的味觉层次。同时,油茶还是侗族人民待客的上等佳品,一碗油茶,足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大军进入当时未开发的“蛮夷”地区,士兵水土不服,很多染上头晕呕吐、腹泻腹胀疾病,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诸葛丞相心急如焚,向土民求治病良方。后来,有位老太太应邀而来,到军营查看了士卒的病情后,即叫架锅制汤药。她先将大米倒入锅中炒至枯焦,加入茶叶炒出香味,然后加井水、姜、蒜煮成羹汤,分给病卒服用。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