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丰子恺,我们可能会和巴金先生产生共鸣——他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翻译家、漫画家……而在众多大师中,丰子恺最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个热爱生活的、有趣的人。在《家》中,丰子恺这样说道:“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种重要的养料,其重要几近面包。别人都在为了获得面包而牺牲趣味,或者堆积法币而抑制趣味。我可以省下半只面包来换得一点趣味。”生活中面包可以不多,但是趣味必须得有。
如此热爱生活的人怎么会不热爱美食呢,而丰子恺笔下的美食如同他一样,充满了奇妙的趣味。
“可怕”的瓜子
中国人吃瓜子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直至明清时期,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都非常喜欢嗑瓜子,嗑瓜子风气之盛使得瓜子在当时的商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来说,嗑瓜子嗑的是一份心情,人们享受的是嗑瓜子的过程。大家抓一把瓜子坐下来,唠唠家长里短,享受一下清闲的时光。
喜欢嗑瓜子的朋友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小的瓜子如同有魔力一般,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让人欲罢不能。因此瓜子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鬼牵手”,但凡你面前有一盘瓜子,你的手就会不知不觉像被鬼牵着一样伸过去拿来嗑。丰子恺先生也曾遇到过相似的问题。
在《吃瓜子》一文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述:
“从前听人说: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我对于此道,一向非常短拙……我必须注意选择,选那较大、较厚,而形状平整的瓜子,放进口里,用臼齿‘格’地一咬,再吐出来,用手指去剥……我只得把粘着唾液的碎块尽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选,剔去壳的碎块,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块。然而这挑选颇不容易,因为壳的碎块的一面也是白色的,与瓜仁无异,我误认为全是瓜仁而舐进口中去嚼,其味虽非嚼蜡,却等于嚼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