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爷爷”的“空中大课堂”
作者 万惠娟
发表于 2025年2月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知识点,就是柱根开孔的现象。我们这个实例在山西万荣县东岳庙的飞云楼……”视频画面中,身穿藏蓝色中山装、戴黑框眼镜、笑容慈祥的老人就是“斗拱爷爷”王永先。已逾古稀之年的王爷爷前半生与古建筑为伴,曾修缮100余座国宝古建筑。退休后,这位痴迷古建筑的“老顽童”紧跟时髦玩起短视频,他常穿梭在山西各地的古建筑之中,录视频向网友科普古建筑知识。王爷爷说:“如今能为古建筑文化传播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欣慰,小老头我想发挥点余热。”

与古建的缘分始于50多年前

王永先从2019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带大家零基础学古建筑,如今已更新170多期视频,“粉丝”数达一百多万,视频点击量突破2000万。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所以王永先用它来当网名。关注他的粉丝大多是年轻人,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斗拱爷爷”。

年轻人爱上古建筑,让王永先惊喜又欣慰,“多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对古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建筑。看到广大青少年对于古建筑由不懂到初步了解到热爱,我感到高兴。”王永先守望古建筑半个世纪,如今为“古建”这个冷门领域带来不少流量。“所谓的‘我走红’,其实是古建筑走红,是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20世纪70年代初,王永先进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成为一名文物保护领域的修庙人。“庙宇大多在乡下,修庙人过着堪比‘苦行僧’的生活,与家人聚少离多,长年累月地待在荒山僻壤,勘察、修缮,让一座座濒临倒塌的庙宇重新焕发生机。”

“山西的庙宇分布较散,当时没什么交通工具,基本就靠一双腿走路。”王永先说,那时条件艰苦,往往在一个地方一驻扎就是小半年,三九寒冬在深山破庙里啃咸菜充饥,晚上在庙里凑合一下,或者去老乡家里借住。

王永先也曾为此苦恼过一段时间,萌生调动工作的想法。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