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厨房变成“美食时光机”,复刻宋元宴席
“80后”徐鲤是广州人,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做饭很好吃,这也养成了她对吃的独特品位。她大学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这样的专业背景,让她对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洞察力和探究欲,她很喜欢看中国古籍和传统文化一类的书。
2008年,徐鲤收到一本宋人笔记《鸡肋编》。此书收录了唐宋时期的琐碎史料,其中有一段:“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馓子,就是有些地方过年常吃的一种油果子。这令她颇感惊讶,在那一刻,1 000年前的历史与当下产生了奇妙的联系。她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从“宋朝人吃什么,怎么吃”这一角度入手,复活古籍中的食物,通过舌尖去触碰那个遥远的朝代,体验宋朝人生活的一角。
在好奇心与实验精神的驱使下,徐鲤决定不空谈风雅,动起手来做试验。就这样,2011年,一场跨越千年的“舌尖上的穿越”悄然开启。
徐鲤从《事林广记》《山家清供》《吴氏中馈录》中,摘录整理出有操作可能性的菜式,然后对照前后朝代的食谱,找出与菜名相对应的精准配方作为参考。复原菜品之前,徐鲤会考据蔬菜与肉类的品质哪一种更接近宋朝的食物,且成品的口感和风格也要能被当代所接受。
宋朝的食谱比较简短,只有少部分食谱列出了食材用量,绝大多数食谱一般两三句话就把整个过程写完了。关键性步骤和操作细节往往含糊不清,缺乏用量数据。徐鲤需要进行多次试验、试吃然后斟酌,在参考当时类似菜品的同时,思考怎样做更好吃,推断这些菜肴需用多少食材,该放多少调料,详细的操作步骤是什么,用什么火候。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知识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