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初上珞珈山
作者 孙守让
发表于 2025年2月

1946年7月至10月,武汉大学的师生在复校委员会的领导下,陆续通过空中、陆路或水路返回武汉。其间,吴宓也登上了飞往武汉的飞机,来到珞珈山执教。

吴宓在清华大学工作多年,当年他有筹建国学院和聘请“四大导师”之功,而自己却屈居“执行秘书”之位,一时在学界传为美谈。全面抗战爆发后,他随清华大学南迁,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4年8月8日,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写信给吴宓,邀请他到在乐山办学的武汉大学讲学。1946年1月7日,吴宓接到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来函,邀请他在适当的时候前往讲学;1月26日,在武大青年教师程千帆的陪同下,吴宓乘坐中央银行的汽车前往乐山,到武汉大学讲学和会友。吴宓是《红楼梦》专家,讲《红楼梦》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一共讲了两次,每次两个小时。他面容清癯,眼睛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脸的络腮胡子,显得异常干练和灵动。在四个小时的演讲中,他没有拿讲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精彩纷呈。整个礼堂座无虚席,讲台前边和过道上也挤满了人。2月18日,他离开乐山,返回成都。在讲学期间,刘永济邀请吴宓加盟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宓回到燕京大学,马上跟燕京大学文学院院长马鉴报告,他已经答应刘永济,下一学年赴武大任教。8月3日,吴宓接到刘永济的信函,信中说,刘永济已经和周校长商定,在朱光潜教授离开武大后,外文系的系务由吴宓主持。

经过很多曲折和多方努力,吴宓终于在1946年8月30日乘飞机从重庆抵达武汉,次日,武大派工作人员到汉口迎接。上珞珈山后,校方安排吴宓暂住新二区楼上的客室。当天晚上,吴宓先后拜访了教务长杨端六夫妇、校长周鲠生夫妇。9月7日晚上,周鲠生校长专门设宴为吴宓接风洗尘,陪客除教务长杨端六外,还有法学院院长刘秉麟、农学院院长叶雅各以及复校委员会其他成员。酒席散后,回到住处,吴宓兴奋得睡不着觉,半夜时分,写了两首诗,在《初到武昌,接各地亲友来函甚多》中有两句“鄂渚云霞美,安居且放歌”,充分表现出他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

武汉大学地处珞珈山,濒临东湖,山光水色,风景优美,流连其间,让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9月15日早晨,吴宓绕着珞珈山散步闲逛,只见“残月在天,初日蔽云,山石荦确,树草丰茂。独对自然,心神澄爽。近瞰东湖,遥睇长江,始深感武大风景之美,而人迹稀少,独行无忧,益觉身在山林,而复具浪漫派诗人文人之逸兴与真情也”,可见吴宓心情之舒畅,意气之昂扬。

当时邀请吴宓加盟的学校有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和山西大学等,这些大学都提供了相当优厚的条件,但是吴宓都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婉拒了,同时清华大学外文系也希望吴宓能够回去继续执教。

吴宓进入武大任教,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新闻。1946年9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红楼梦〉专家吴宓受聘武大》,专门对此事作了报道。吴宓之加盟武大,有两个人物是关键推手。首先当然是刘永济,他和吴宓是老朋友,彼此相识相知多年。192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执教,当时他和同事胡先骕、梅光迪等人创办了《学衡》杂志,该杂志以倡导传统文化,反对白话文著称于世。年轻的刘永济曾经向杂志投稿,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作者。吴宓好友吴芳吉在湖南创办《湘君》杂志,刘永济是“湘君社”社长,他们在文化观念上与“学衡派”遥相呼应。1928年刘永济到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就是吴宓推荐的。在刘永济就任武大文学院院长后,吴宓经常推荐熟人到武大任教,刘永济都予以积极回应。其次就是朱光潜,他曾经担任武汉大学教务长,后来专任武大外文系教授和主任。当时,朱光潜即将离开武大到北京大学任教,便极力向周鲠生校长推荐吴宓。朱光潜的学生齐邦媛在《巨流河》中说:“吴先生未随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而来到武汉,大约是与朱老师的私谊。”这种说法当然是有根据的,只是她只知其一,而不知有二。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