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诗人外交家朔望
作者 成放
发表于 2025年2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迎来了一个文艺复兴的春天,鲜花重又绚丽绽放,文艺作品一时喷涌。其中诗歌创作尤为引人注目,处处传诵,放歌神州。彼时那种群情欢跃、生机勃发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当时《人民日报》登载的诗作,似奇葩朵朵,沁人心脾,看后心潮起伏,难以言表。“悲欢百代大广场,风雨千般石未苍”“一从好月重圆后,火树冰轮尽华严”“大雪青松唯廿字,忠魂诗兴满神州”“红叶清霜近重阳,满城载酒索无肠”“刮目十年看‘老九’,吟诗凿井俱欣然”等诗句,晓畅明快,朗朗上口,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歌颂了大好河山。我也从此记住了诗人“朔望”这个名字,却不知道他是何方人氏。

伴随着文艺重登舞台的脚步,各种文艺团体、创作园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杭州“初阳台”创作园应运而生,广揽全国文坛名家前来创作休闲。1985年3月某日,我到创作园采访,见到一位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长者,主人以幽默的语气向我介绍:“这是从北京来的大干部和诗人——朔望。”当时,我愣了一下,朔望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真是无巧不成书。读了他的不少诗作,今天才见到了真人。一时不知所以,喜不自胜!当时人多闹忙,也没有多交谈。

随后,在会议过程中,我表达了对他的尊敬和倾慕之情。他为人谦虚随和,平易近人,谈着谈着,知道我喜欢他的诗,便说“回京后将送一本诗集给您”。不久,就收到了他寄来的诗集《少年心事——朵花集》,喜出望外。看到书的封面,由茅盾题写书名,笔力雄健,刚劲潇洒;书的扉页写了一段长长的题识:“此为年前旧作,殊无足观。要之亦只留一点历史残味,手头无书,只得以残物摭拾充数,聊表寸意而已。俟日后新集问世,再补此衍,乞谅。朔望八五年三月中旬于北京。”虽只一百三十多页的一本薄薄小册子,我却如获至宝,珍藏近四十年完好如初,当时他说的“手头无书”、以旧作黏贴相赠,说明已是洛阳纸贵。遗憾的是,他答应的“新集问世”,竟然再无音讯。

朔望到杭州参加创作活动,跟他对杭州的特殊情感有关。他姓毕,原名“庆杭”,籍贯江苏仪征,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父亲毕振达,号几庵,笔名毕倚虹、淞鹰、清波、婆婆生等,是清末“礼拜六派”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少年时,因父亲在浙江做官,便随居西子湖上。

由此,朔望于1918年出生于风景如画的杭州。童年是在杭州涌金门外“柳浪闻莺”度过的,他听惯了湖边村姑们噼噼啪啪捣衣声,暮春三月柳荫梢头新燕呢喃;目睹了湖畔鸳鸯戏水欢乐情景,夕照山麓雷峰塔影浑如老衲悟道。他曾写诗道:“莺柳不关诗岁月,皆因西子最宜家。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