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琼瑶还乡时
作者 甘建华
发表于 2025年2月

2024年,琼瑶有三件喜事在首都北京大办:八十万字封笔之作《梅花英雄梦》出版中文简体版;六十册《琼瑶全集》出版;“沧海桑田心如故——琼瑶文学回顾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展出。据说这次展览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升格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后的首次文学展,展厅内摊开的作品和琼瑶手书文句组成的造型装置耀人眼目,琼瑶著作全集、创作手稿、影视资料等依次呈现,观者耳畔响起琼瑶影视金曲,引人重温“琼瑶剧”的经典瞬间。

台湾文学近年在大陆稍显沉寂,而此次琼瑶的名字重又回到世人的视野,并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通过新媒体发扬光大。这种情景,让我不由得回想起琼瑶的家国情怀,想起她念兹在兹的故乡衡阳与天涯游子的双向牵挂。

琼瑶曾经三次回到衡阳,时间分别是1942年、1948年和1989年。其中,第一次待的时间最长,从1942年至1944年,持续两年多时间;第二次,从1948年至1949年,持续一年多时间;1989年时间最短,前后只有三天。屈指数来,琼瑶最后一次回乡,离现在也有三十五年之久了。

1938年4月20日,琼瑶出生于四川成都,谱名诗喆,本名陈喆。父亲陈致平给她取乳名凤凰,给其孪生弟弟陈珏取乳名麒麟。琼瑶四岁的时候,由于到成都避难的人越来越多,物价飞涨,陈致平决定带全家回湖南老家。在衡阳县渣江祖屋兰芝堂(现属三湖镇大波村),她度过了比较幸福的两年多的童年时光,这在其后来所著《我的故事》书中《祖父和兰芝堂》一节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

兰芝堂陈家是衡阳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书香之家,据说当年家藏诗书逾万册。琼瑶高祖陈大源是湘军水师提督彭玉麟部下,官至三品。琼瑶祖父陈墨西,留学日本时结识黄兴、孙中山、蔡锷,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历任要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因不满官场黑暗互相倾轧而回乡,一心教书育人,吟诗结社。

见过大世面、有着传奇人生的陈墨西,对这个孙女和两个孙子,真是喜极爱极。特别是琼瑶,虽然是女孩子,他却视其为掌上明珠,总是昵称她“小燕子”。几十年后,琼瑶在写《还珠格格》时,给她最喜欢的女主角取名“小燕子”。

在衡阳两年多时间里,琼瑶一家在兰芝堂只住了很短时间。父亲跟随祖父去衡山南华中学(南岳后山白果镇周家祠堂)教书,母亲随后也去南华中学教国文,琼瑶一家五口和祖父都搬进了学校教职员工宿舍。

两年的快乐童年时光,很快被战火硝烟所吞没。1944年,日寇铁蹄继续在中国大地上恣肆逞威。战火烧进了大家认为比较安全的湘中,学校被迫解散,琼瑶全家几度迁移,过着东藏西躲的日子。

一天夜里,琼瑶在熟睡中被炮火惊醒,看到祖父和父母亲都站在窗户边,眺望着衡阳城的方向,那儿一片血色之光,夜空已被大火映成惨红。

第二天夜里,琼瑶又被人声、炮声、脚步声、鸡鸣犬吠声惊醒,这就是衡阳人所说的“民国三十三年走日本”。日寇点火烧着了琼瑶一家居住的村庄,也烧掉了琼瑶一家没能带走的行李。祖父和父母亲拉着三个孩子,匆忙摸黑逃出住所,跌跌撞撞地向山里奔去。

逃亡之路充满艰辛、曲折、苦难,甚至绝望。琼瑶一家夜行晓宿,以免遇到当时已在湖南农村肆虐的日寇。父母亲雇了挑夫,用箩筐挑着琼瑶和两个弟弟。“坐箩筐旅行”,给幼小琼瑶留下奇特的记忆。

琼瑶一家计划的逃难路线,是先雇挑夫送到广西全州,再搭难民火车到桂林,嗣后从湘桂黔铁路越过广西,穿过贵州,这条路线全家整整走了一年之久!当他们一年后终于抵达重庆,抗战已经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