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兆熙游美日记
作者 陆其国
发表于 2025年2月

祁兆熙是晚清上海县人,曾护送幼童赴美留学,并留下了一部《游美洲日记》。发轫于1872年的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之举,至1875年,一共出去四批,每批三十人,总计一百二十名。在祁兆熙游美日记中,记载着他从清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初九日护送第三批留美幼童出国,至这年十二月初一日,乘船回到上海“出洋局”(留美预备学堂)。

祁兆熙与西方人打过交道,所以对西方教育有所了解,并在对比中发现当时中国教育的诸多弊端。他在九月十六日日记中记载,到美国后,他有一次外出,看到“有大学堂一所,学生有一千名,又有小学堂若干所。西人子弟,富贵贫贱,均读书于总学堂。国又有大义塾,栽培子弟”。这是祁兆熙看到的美国学校的情景。反观自己国家,则“中土庠序之设,惜少真实工夫。西法:子弟六七岁入小学,犹中土读四书也;十岁后开经书,换一大学堂;至舞象之年,譬之中土开笔之时,即问本人愿习何事。于是,读书、兵法、机器、贸易等,各分门类,各立大书院,送进再学几年,自然成就,法至善矣”。从中可见,美国学校对学生学什么并不强行规定,而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专业和学校。至于一句“法至善矣”,更是彰显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教育乃至社会秩序,从中也透露出了祁兆熙对美国教育的认可。

众所周知,近代上海出现过法租界。据祁兆熙自述,他早年在“法兵驻沪之时”,曾“初习洋务”,并在此期间学会了法语。后来,祁兆熙觉得仅通法语还不够,又“思再学英话(语)”。于是,在1865年入职江海北关后,便利用“公余之暇,再学英文三年之久,能将关单自译,无用通事”。通事即翻译。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