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言不由衷
作者 眭达明
发表于 2025年2月

同治三年(1864)秋,左宗棠与曾国藩闹翻后,不仅断了交往,而且常骂对方,仿佛不共戴天。数年后,左宗棠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在表彰刘松山的奏折夹片里,大赞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结果不仅让公众大跌眼镜,而且连曾国藩本人也不明白他的葫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左帅表刘寿卿(刘松山字寿卿)之功,谬及鄙人,论者谓其伸秦师而抑淮勇,究不知其意云何也。”

这是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初七日曾国藩写给郭嵩焘信中的一句话,其中“秦师”指左宗棠的楚军,“淮勇”指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一方面说左宗棠借刘松山一事盛赞自己,真不知其用意何在;另一方面又借别人之口,说左宗棠这样做,无非是借题发挥,意在抬高自己贬低李鸿章,目的是同淮军争夺剿捻首功。

左宗棠的奏折夹片内容

左宗棠既表彰刘松山又大赞曾国藩的奏折夹片是《刘松山转战出力并曾国藩知人之明片》,发出时间是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文字不长,内容也通俗易懂,全文如下:“再,刘松山本湖南已故道员、赐谥壮武王錱旧部,臣十余年前即知之,而未之奇也。嗣由湖南从征入皖,为曾国藩所赏拔。虽论功按阶平进,而属望有加。臣尝私论曾国藩素称知人,晚得刘松山尤征卓识。刘松山由皖、豫转战各省,曾国藩尝足其军食以相待,解饷至一百数十万两之多,俾其一心办贼,无忧缺乏。用能保垂危之秦,救不支之晋,速卫畿甸,以步当马,为天下先。即此次巨股荡平,平心而言,何尝非刘松山之力!臣以此服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特自各省言之,不能不目之为秦军,以各军言之,不能不目之为臣部。臣无其实,而居其名,抚衷多愧。合无仰恳天恩,将曾国藩之能任刘松山,其心主于以人事君,其效归于大裨时局,详明宣示,以为疆臣有用人之责者劝。伏候圣鉴,训示施行。谨奏。”

下面我就从此夹片入手,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军有危难识良将

刘松山,字寿卿,湖南湘乡人,咸丰初年应募加入湘军,初在曾国葆营中做长夫,后在王錱的部队里当哨长,因功升任旗长,相当于营官。这是因为王錱的“老湘营”与曾国藩的湘军,建制上有所不同,不仅仍然保留清朝军队旗的番号,而且旗与营的兵员数也不相同。咸丰七年(1857),王錱病逝军中后,张运兰与王开化分领其众,刘松山从此归属张运兰。咸丰八年(1858)六月,曾国藩复出带兵援浙,张运兰率部随行,充任主力,甚受倚重,刘松山由此重新回到曾国藩麾下。同治元年(1862)十月末,张运兰因病请假回籍后,他带领的“老湘营”一分为二,刘松山、易开俊分别统领其中三千人,仍然驻兵皖南。刘松山从湘军最底层的长夫,逐步升任哨官、旗长和统领,确实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也确实得到过曾国藩的赏识提拔。

刘松山虽然早就在湘军中吃粮,但曾国藩第一次单独见他,是在咸丰八年九月十五日。在九月十五日的日记附记里,曾国藩果然写道:“刘松山,七都山枣人,曾在季洪(曾国葆)处当长夫。四年冬,在铜钱湾入璞山(王錱)营。其兄在岳州阵亡。母存、父殁、嫂嫁,有二侄。据称,东安、郴州之战最苦,吉水潭、四墟之捷最伟。王枚村(王开化)不言而善战。挺拔明白。”

这次见面,刘松山虽给曾国藩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让曾国藩对他刮目相看的,还是接下来的两次战斗表现:

一是咸丰九年(1859)六月十四日湘军攻克景德镇后,又对逃敌穷追猛打。追到三十里开外的浮梁县城时,因三座浮桥都拥挤不堪,湘军追兵队伍被拉得很长且零乱散漫,被逼上绝路的太平军于是回头猛扑,城内守兵也冲出数千劲卒配合作战。湘军猝不及防,冲在最前面的军队眼看就要被吞没,刘松山此时却像《三国演义》中长坂桥头杀气生、吓退曹操百万兵的张飞一样,在东桥边纵横苦战,竭力阻挡冲过来的太平军。不一会儿湘军后续人马赶到,部队才得以保全。

二是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十二日湘军进攻徽州府城时,分散驻扎在各个村落。当晚三更过后,太平军出其不意出城袭击,喊杀声震天动地。湘军没料到对方会来这一手,顿时惊溃四散。危急时刻,刘松山的部队却岿然不动。他站在月夜之下,拦住溃逃的湘军官兵说:“我是第四旗刘松山!大家不必惊慌,要稳住军心!”溃逃的官兵们这才停住脚步,队伍也稳定下来。此后刘松山又率部“从容殿后而还”,太平军也不敢紧逼。

刘松山力挽危局、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和惊人表现,让曾国藩赞叹不已,也由此发现了一个难得的将才。同治九年(1870)刘松山作战牺牲后,曾国藩在《胪陈提督刘松山事迹据禀转奏折》中叙述往事:“臣之识刘松山为将材,实始于此。”

因此,左宗棠在奏折夹片里说刘松山“由湖南从征入皖,为曾国藩所赏拔,虽论功按阶平进,而属望有加”,是完全符合事实的。

随曾国藩剿捻及划归左宗棠领导

同治四年(1865)五月曾国藩奉命剿捻时,曾国荃部湘军已大部遣散,保留下来的“霆军”已被派往广东,其他部队不愿意随征,刘松山却毅然请缨。但主将的意志并不代表士兵们同他一条心,所以从皖南北上途中,由于欠饷等原因,刘松山带领的六营三千人,到了南京后有五营不愿过江,过了江的五百人也不愿继续前行,刘松山将带头闹事的几个人杀了才稳定军心。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