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佳茗似佳人
作者 林卫辉
发表于 2025年2月

在苏东坡的诗文中,茶出现的频率极高,共有八十多处。他大概是在杭州通判任上喜欢上茶的,那时,他三十四岁,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成为一位茶痴。

因反对新法,经历了一场构陷后,苏东坡深感京城官场险恶,于是自请外放,到了杭州任通判。虽精神苦闷,但苏东坡找到了排解方式——与僧人交往,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苏轼自己说:“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僧人喝茶,也都以好茶待客。有一天,苏轼在西湖逛寺庙,一日之间,居然喝了七盏酽茶,于是作诗《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寺庙和茶带来的享受,苏轼毫不夸张地写在了诗里,比如《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苏东坡说,在寺里饱食斋饭,饭后睡了一觉,起来饮一瓯清茶,这比得千两黄金还令人舒服。挺着大肚子,闻着院里的落花,平生没有满足的心愿,此刻已经觉得得到了补偿。快哉!

遇到好茶,苏轼异常珍惜,他忍不住吟诗作对,比如这首《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月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月兔茶是四川都濡(今属涪州)团茶中的一种名茶,这种茶是做成一个小圆团的。古人说的“环”,是圆形封闭、中间有孔的玉,“玦”则是圆形而有缺口的玉。环状的团茶,要烹煮,就必须“磨圭碎璧”,自然就缺了,由环变成玦。这种情况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同又不同,月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还”,何年也圆不了。爱茶的即便是斗茶,也不忍心把小团茶拿出来斗,它们上面有双衔绶带双飞的凤凰,怎么舍得棒打凤凰两处飞!苏轼把对月兔茶的喜欢,以月圆月缺、棒打凤凰作喻。

此时的苏轼,对如何煮茶很有心得,甚至可以说是个中高手,且看他这首《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罗列一系列的煎茶专业名词和典故,可见苏轼已深谙茶道。所谓蟹眼、鱼眼,是煮水的方法;“飕飕欲作松风鸣”,是用声音辨识水的温度。“蒙茸出磨细珠落”,是研磨茶叶;“眩转绕瓯飞雪轻”,是用茶筅回环搅动,让茶汤上出现白色泡沫,释放出茶皂苷。平时点茶,先略倾瓶中热水,再第二次倒进水,谓之“第二汤”,所以有“银瓶泻汤夸第二”。从古人煎茶的“茶须缓火炙,活火煎”等古训,到茶盏的讲究,苏轼都熟悉得很。但讲这些都不是苏轼写这首诗的本意,他的重点是说,我身体不好,就让我在试院煎煎茶混日子吧。试院,是考试的地方,此诗是苏轼主持本州乡试时所作。在苏轼来杭州任通判的这一年,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之一科举法实施,废明经诸科,罢进士之试诗赋。苏轼是反对这一变法的,但主持乡试是他的职责,他只能应付了事,发发牢骚。这首诗说自己虽然又病又贫,不能如文彦博那样用名贵的定窑花瓷作饮器,也没有艳丽如花的美女侍茶,但愿有煎茶的工具,能于睡足一个好觉后,有一瓯好茶喝,不再为那五千份考卷牵挂就已经很满足了。这不是在品茶,而是将满腹不合时宜的牢骚尽情发泄。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