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历史小说的史诗性佳作
作者 钱虹
发表于 2025年2月

最早知道法兰西第一帝国赫赫有名的拿破仑一世,是在年少时看的一部名为《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法国电影里。电影讲述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指挥法军在小城奥斯特里茨与为数众多的俄奥联军作战,取得世界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大捷。著名的巴黎凯旋门又称雄狮凯旋门,就是为庆祝拿破仑的胜利而建,后来成为法国国家的象征之一。后来,又读到列夫·托尔斯泰描写俄法战争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印象最深的是,托翁从1805年俄国圣彼得堡贵族沙龙谈论对拿破仑作战写起,中间经过奥斯特里茨战役,俄奥联军惨败;1912年,俄法战争再次爆发,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长驱直入侵略俄国,俄军在临危受命的库图佐夫将军的指挥下,进行鲍罗季诺战役的血战抵抗,而后俄军主动撤出莫斯科,并在撤出前燃起熊熊大火,“坚壁清野”致使法军进城后饥寒交迫,只好放弃莫斯科并南撤。俄军由守转攻,全线出击,法军节节败退,拿破仑带领三万余人退出俄国国境。虽然在大文豪托翁的笔下,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只是书中五百五十九个人物之一,却让笔者牢牢记住了那个身材矮小而有着雄才大略的法兰西皇帝。

铩羽而归的拿破仑及其命运如何?史书记载,他后来被流放到南大西洋英属圣赫勒拿岛,并在那里去世。近读由法国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1982)著,徐真华、麦梅娟、陈学吟翻译的《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深圳出版社2024年版),我们看到了经历俄法战争失败的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后卷土重来,赶走复辟的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又一次对法兰西国家与欧洲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实,也让我们对路易·阿拉贡这位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卓越精湛的文学才华与史诗书写,有了直观的认识。阿拉贡年轻时学医,毕业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在陆军医院服役。1920年弃医从文,与安德烈·布勒东、菲利普·苏波一起创立了“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3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进入法共《人道报》编辑部,后担任法共《今晚报》主编。1934年发表歌颂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诗集《乌拉尔万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拉贡应征入伍,因勇敢抢救伤员而获军功勋章。他加入地下抵抗组织,写下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并广为流传的诗歌,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法西斯侵略者,影响很大。二战期间,他根据许多牺牲的法国共产党员的家信、绝命书和手记等,写成一部记述和歌颂烈士们反法西斯英勇事迹的散文集《共产党人》(1946)。他还创作了总名为《共产党员们》(1947—1951)的六卷本小说,描写法国共产党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勇无畏的革命行动。1957年,阿拉贡荣获列宁和平奖;1963年和1965年又分别获得布拉格大学和莫斯科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称号。战后,他加入达达主义阵营和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1953—1972年,任《法兰西文学报》主编。他著有《埃尔莎的眼睛》《蜡人馆》《法兰西的晓角》和《未完成的小说》等诗集,《法国人的屈辱和伟大》《现实世界》等小说,《巴黎的乡人》《共产党人》等散文集,另有《司汤达之光》《论诗》等文艺理论、杂文和政论集多种,总计达百余部之多。

在创作倾向上,他是超现实主义主要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并创办刊物《文学》(Littérature),使之成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主要发表园地。虽然他加入法共后,同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密友疏远并最终决裂,但法国文坛认为阿拉贡自始至终是引领超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家,当代法国文化界谁也不否认阿拉贡的历史地位。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