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 古芳 沈姣姣
发表于 2025年2月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与病因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核心表现为骨量显著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遭受破坏以及骨骼脆性显著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增大了骨折的风险。该病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人体内的激素水平会经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雌激素、雄激素等性激素的分泌量逐渐减少,这一生理变化会直接导致代谢平衡被打破,进而促使骨质疏松的发生。钙、磷、维生素D等关键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会直接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维持,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长期缺乏运动或长期卧床等生活方式会导致骨骼所承受的负荷明显减少,进而引起骨量的逐渐下降。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老年人群,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骨量流失现象逐渐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初期,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患者往往会感到体力下降,腰部和背部容易疼痛,甚至全身骨骼都会感到不适。在跌倒或摔落时,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严重时,患者可出现驼背等体态改变。

当老年人出现四肢乏力、腰背疼痛等骨质疏松前期症状时,应在排除其他疾病原因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参与户外活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适中的活动,增加日光照射,以保持健康的体重。

本文刊登于《科学之友》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