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如何影响汽车业?
作者 包校千 陈亮 赵成 李皙寅 晏玉婷
发表于 2025年2月
图/视觉中国

汽车正在变得更聪明。不再需要生硬地反复唤醒车机,人与车的对话越来越自然,仿佛车内多了一位智能助理。同时,自动驾驶也变得更加流畅和可靠。更重要的是,这些原本专属于高端豪华车的体验,正逐渐下探到普惠车型。

这些场景的实现并不遥远,越来越多的汽车产业界人士将希望寄托于AI技术。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风潮吹入汽车行业,让上述畅想离现实更近一步。

2月10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新车全系搭载智驾,接入DeepSeek,高阶智驾开始覆盖10万元以下车型。

越来越多的车企宣布接入DeepSeek大模型。从2月8日至10日的短短三天内,吉利、岚图、东风、智己、长安,这样的名单正越来越长,近20家车企已在智舱端或AI运营领域深度融合DeepSeek。

在当前汽车行业中,头部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已趋同化,难以凸显差异或维持领先优势。面对这一现状,整个行业都在热切期盼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技术涌现,为汽车行业带来更为显著和可观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像DeepSeek这样的AI技术逐渐成为车企眼中的“宠儿”。

长期以来,车企在智能化布局中面临高昂成本,主要源于对高算力芯片及算法资源的依赖。而以DeepSeek为代表的低算力方案,通过优化算法结构,大幅降低了成本,为汽车智能化的普及提供了突破口。

突破交互瓶颈:汽车能深度听懂“人话”

汽车里的按键越来越少了,按照车厂的美好畅想,汽车能听懂乘员指令,不但能够调温度、座椅角度、设定路线,还能辅助决策、理顺日程,成为一个聪明的车载助理。现实并没那么美好,现有车机系统需要逐一呼叫车辆小名,回答内容简单机械,既不方便也不智能,甚至不如挂在支架上的手机。

为了打破如上瓶颈,车企将宝押在DeepSeek等新技术上,希望借此更好地理解乘员提出的模糊指令,进而优化车辆控制、人车交流、售后等各种体验。不只是优化既有功能体验,车企更有意借助DeepSeek完善自己的人工智能系统,以便展开联合训练。

更懂乘员,能够听懂并说人话的智能座舱,这恰恰是DeepSeek“上车”的抓手。目前,DeepSeek尚处于开发阶段,其中DeepSeek-R1作为推理模型,其主要作用体现在智能座舱的语言训练中。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座舱是智能业务助理的载体,车企纷纷探索有关应用落地。R1模型有望带来更优的座舱交互体验,座舱智能业务助理将实现前所未有的功能提升,并有望孕育全新应用场景。同时其对算力的节约也让模型更容易在座舱端本地化部署,实现更优的体验。

结合最近各大车企公布的DeepSeek大模型融合情况,可以看到对于智能座舱的颠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对话更丝滑,更像人与人交流,而不再机械和呆板,突破以往一问一答模式;同时,更懂车和乘员,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气象信息、用户过往习惯等,更聪明地控制车辆、建议售后维保等。

摆脱“算力霸权”:低算力能否撼动英伟达芯片地位

DeepSeek所采用的“蒸馏法”,允许在非安全领域内减少对高算力芯片的依赖,用国产工规或消费级芯片实现替代,进一步降低整体成本。

数据蒸馏是一种业内常见的技术,通过算法和策略对原始复杂数据进行去噪、降维和提炼,从而得到更精炼、有用的数据。其核心目标是将复杂模型的知识提炼到简单模型中。

试举一例,以前的大模型训练相当于使用题海战术,在大量的数据中训练。而蒸馏就相当于让在题海战术里磨炼过的优秀大模型充当新模型的老师,筛选出有效题目,再让新的大模型训练。

与传统AI训练方法不同,DeepSeek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采用了全新的强化学习(RL)方式进行训练,而非依赖于监督微调(SFT)或人工标注数据。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训练效率,更降低了对高端AI芯片的依赖,颠覆了算力市场一贯的发展逻辑。

高性能、低成本是DeepSeek模型开发的准则。其推理模型R1通过采用一种名为“动态蒸馏”的技术,在已有的通用大模型V3基础之上浓缩为精华版的小模型。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