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世界能源转型的三个启示
发表于 2025年2月

《能源列国志》

马克 主编

东方出版社

2025年1月

2015年秋天,当时还在国家能源局任职的杨雷从德国考察回来,惊叹于德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速度——德国电网上的可再生能源电量的比例已经超过40%,可再生能源单日上网电量的峰值比例突破70%。

听到这两个数字,我立即想起几年前采访弃风弃光现象,电网的专家介绍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上网比例是7%,因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一旦这个比例超过10%,电网就会崩溃。

杨雷说,90年代德国电网也这么认为,当时的共识是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比例超过5%,电网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技术和市场的力量改变了这个共识。

杨雷把德国的考察写成了一篇文章《令人惊叹的德国能源转型》,发表后广受好评。彼时国内关于能源转型的讨论正酣,当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业内称之为“9号文”)。再往前,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能源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我问杨雷,能不能把各国能源转型的情况都写写,给国内的讨论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参照,于是就有了“能源列国志”专栏。杨雷不仅自己撰稿,还积极帮忙组稿,得益于他强大的朋友圈,专栏得以顺利开张并迅速赢得业内口碑。

2016年下半年卜洋(Kitty Bu)女士的加入,让专栏增加了金融视角和微观的技术视角。卜洋是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RMI)中国项目创始成员之一,她不辞辛苦地穿针引线,把RMI强大的专家资源转化为老少咸宜的科普文章,把充满晦涩术语的英文译成明白晓畅的中文,也让RMI成为本专栏撰文最多的机构。

王能全、翟永平、陈卫东等业内顶级专家也是本专栏的常客,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阅读书稿时,当初编辑一篇篇稿件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并且欣慰地发现,那些当年读来击节赞叹的文章,今天再读依然如此。

“能源列国志”持续了八年多,发表了近70篇文章,文迹遍及欧美亚非拉的20余个国家,和欧佩克、国际能源署等若干国际组织。这些文章大部分发表于2015年秋至2020年夏,2020年9月中国政府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国家目标后,我们的相关文章大都转到了新专栏“碳中和新世界”,因此本书也从这个专栏中挑选了若干篇文章。感谢东方出版社吴晓月编辑的精心编排,让这些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文章,得以分门别类又逻辑一致地呈现在一本书里。

“能源列国志”的作者来自政府、高校、国际组织、NGO、企业、媒体,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但个个都是专家,每篇文章都让作为编辑的我受益匪浅。总结起来,这些文章大致聚焦在五个方向:1.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2.能源产业结构从政府管制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3.科技对能源转型的推动;4.金融对能源转型的推动;5.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新形态。

这些文章不断让人感叹、引人思考的就是市场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尊重常识是人类理性的重要支撑,但尊重常识不等于墨守传统。上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行业的传统不断被颠覆,认知不断被刷新,社会也因此不断进步,这背后都是市场和技术的力量。

能源列国志的三个启示

上世纪80年代前,能源行业在世界各国都被认为是具有公用事业性质的特殊行业,需要政府直接经营或特许经营。这种认识来自特定历史时期,有其阶段性的合理性,但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效率低、价格高、服务差,且伴随着严重短缺,是世界各国能源行业的通病。

这个通病在各国政府相信市场的力量之后迅速治愈。本书有多篇文章回顾这一历程,《“个体户”反转美国天然气》是其中的代表。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净进口国,能源独立是自尼克松以来历任美国总统的梦想,在特朗普任期,梦想终于成真,2019年美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

本文刊登于《财经》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