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裂变。随着2024-2025赛季深入,CBA财务版图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极格局:以山西、上海为代表的国企球队财力雄厚,构筑起"超级战舰",反观民企阵营,四川、江苏等队深陷生存危机,连传统豪强广东也难掩颓势。这种分化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CBA也受到影响,不少球队减少了投入,CBA的格局在重新划分。据悉,CBA将调整球员顶薪数额,这将对联赛带来深远影响。CBA的财务困局仅体现在战绩榜单上,更折射在资本运作层面——国企将球队视为城市名片持续投入,民企则在行业寒冬中节节收缩。外援上场规定放宽至4节7人次,山西队豪掷千金签约10名外援,与民企高频更换廉价外援的生存策略形成鲜明对照。悬在头顶的降薪令更引发深层忧虑:行政干预下的薪资调控虽缓解资方压力,却可能加剧人才外流与"阴阳合同"乱象。
CBA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财务生态,已成为关乎中国篮球未来的必答题。
两极分化
CBA投资的两极分化格局其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到2024-25赛季,国企与民企两极分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从战绩来看,国企背景的俱乐部几乎垄断了竞争金字塔的顶端。2024-2025赛季常规赛第二阶段结束后,6支国企球队全部跻身联赛前12名,山西、山东、青岛等队长期高居积分榜前列。
第一阶段有些低迷的上海队在第二阶段逆流而上。赛季初期,他们在外援引进方面受挫,但久事集团强大的财力是这支球队的后盾,上海队拥有比绝大多数球队更大的容错率。洛夫顿的加盟,直接改变了这支球队的竞争力,甚至改变了联赛的竞争格局。在赛季进行期间,他们还悄然完成混血球员朱正的入籍,在改善球队阵容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反观民企阵营,深陷生存危机的球队不在少数,四川、江苏、福建、广州等球队早早与季后赛无缘。即便是传统强队广东,过去这几个赛季也明显感受到压力,他们无法像10多年前那样,组建起“准国家队”级别的国内班底。过去几年周鹏、赵睿、周琦的离队,都反映了广东队已经不再像当年那般实力雄厚。

保持高投入的民企球队越来越少。本赛季只有广厦和新疆在引援方面不含糊,广厦正处在争冠周期,本赛季是他们夺冠的大好机会,管理层选择加大投入无可厚非。新疆是民企球队当中最具实力的一支,即便是这样,新疆队的投入比起几年前也有所下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