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陈博士,您一直工作繁忙,尤其是大赛时,是什么让您长期坚持致力于健身科普专栏?
答:设立这个栏目的初衷是通过科学实用的体能康复知识,帮助读者改善身体健康状态。当时,体能康复领域的科普内容稀缺,许多人对科学训练和康复的概念模糊。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与编辑部商定,通过真实的康复案例,逐步解析各种原理,提供易于操作的指导,让不同层次读者从专栏中获益。
开始时并没有长期写作的计划,只是特别希望让更多健身朋友知道:运动损伤不能忍着扛着或者随便治治,科学的体能康复能帮我们“自救”,还能让身体更强壮。咱们的身体本来就有很强的修复能力,只要用对方法,它能比想象的更强大。
13年多的时间,每月一篇两个版的文章,虽只有3千字左右,我都要精心确定主题,构思框架和表达形式,组织内容,反复回想和感受经历的事情,梳理经验和感悟。准备好后,我会“约见”编辑部的柏强老师,一口气把内容全部说出。他飞快地记录下来,回去再整理加工。所以,每期的专栏文章都以我“口述”,他“采写”的形式合作完成。
说真的,有时累得直犯懒,曾想过“这期就算了吧”,也尝试过让同事来写,可没人愿接这个活儿。但读者的反馈,特别是他们的改变,让我们觉得值得。有人看了文章后跟我说:“原来这毛病还能这样缓解啊!”也有人跟我分享,“现在我知道怎么防止再受伤了”。听着这些反映,心里真的特别踏实,我知道创作这些文字没有白费力气。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柏强老师和我多年的合作十分默契。我们经常一起聊天,有时在咖啡馆里,有时在大赛场边。我把他的想法和自己工作中的案例、积累的经验融合起来,提练选题,再通过讲故事或一问一答等形式,变成大家看得懂、记得住的东西。
十多年中,我们赶上伦敦、里约、东京、巴黎四届奥运会,身处其中,各种故事、案例和感悟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体能康复的力量。许多选手通过科学康复回到赛场,也有些选手因提前做好预防,避免了大伤。这些实打实的例子不断促使我们丰富这个专栏。更重要的是在奥运场馆之外的普通人身上,这些文字也能产生作用。
问:您总是通过实例,倡导科学的体能康复,那体能康复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是什么,能否简单说说?
答:体能康复,归根到底就是帮助身体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它的核心理念不是单纯地“治愈”某个伤病,追求身体结构完美,而是通过科学方法,让身体重新拥有自如活动的能力、充足的力量以及稳定的支持体能去应对生活和运动需求。也就是说,体能康复的终极目标是:恢复身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表面的症状消减和结构的完整性上。例如,很多人认为只要疼痛消失、关节不再肿胀,就表明康复完成了。实际上,症状缓解不一定意味着身体功能已经恢复。如果关节活动度没有改善,肌肉力量仍然不足,即便不痛了,很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损伤或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