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游
发表于 2025年4月

甲骨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甲骨文的“望”是人顶着一只竖起来的大眼睛,表示远望。俯视、仰视都用“臣”这只竖起来的眼睛表示。古时横目平视为“看”,纵目仰观为“望”。人下加“土”,表示站在土台上远望,登高可望得更远。加“月”,表示所望之月,望是人的动作,月是望的对象。

“望”在古代还有遥祭的意思,泛指古代的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望而祭之。《尚书》:“望于山川。”

十五的月亮最圆,日西下,月东升,日月遥遥相望,如情侣,古人把这天称“望日”或“望”。月初是朔,月尽是晦,满月(月中)是望。过了望日称“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人望星空、望彩霞、望蓝天白云,必仰头望,由此引申出“景仰”“敬仰”。《诗经》中

“万民所望”,众望所归,这是万民所希望、所敬仰的。

唐代诗人赵嘏在《江楼感旧》一诗中写道:“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江边月夜,诗人独自登楼,望见了去年的江楼与月色,只是去年一同望月的人,今夜已不知身在何处。

刘皂在《渡桑乾》诗中也说:“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并州在今山西太原。诗人家乡在陕西咸阳,已居并州十年,思乡心切,直把并州“望”成了咸阳。

陶伯宗《如归亭》:“今日吴江亭上望,水光山色却如归。”汉乐府《悲歌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望远就当是回家了。

本文刊登于《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5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