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中重返历史,于历史处书写“发现”:从《发现滨海》到《大罗庄》
作者 梁帅
发表于 2025年4月

内容提要:《发现滨海》和《大罗庄》分别是姜成娟前后两个创作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发现滨海》起源于“情动”结构,作者重新审视家乡莒县的人、事、地,以“重读马克思”和“重返历史现场”作为发现历史的途径和手段。《大罗庄》属于缘事而发之作,在艺术表达上表现出由情入理的特点,切实践行人民文艺观,聚焦“旗帜”与“土地”的关系,书写在触摸历史过程中的“发现”。从《发现滨海》到《大罗庄》的写作转向,在作家个人的思想史、创作史和报告文学发展史等方面显示出多重意义。

关键词:姜成娟 《发现滨海》 《大罗庄》 写作转向 多重意义

山东作家姜成娟先后发表的《发现滨海》和《大罗庄》是迄今为止其创作生涯里最具代表性的两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题材近似。《发现滨海》主要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滨海根据地的建立过程,《大罗庄》将“大罗庄”作为山东红色革命的原点,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将一个村庄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联系起来,两部作品皆取材于莒文化辐射区域内人民跟党走的奋斗历史。题材上的近似,虽然使得发表间隔长达五年之久的两部作品在客观层面上具有必然联系,但二者在写作动因、写作意图和呈现历史真实的方式等方面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发现滨海》始于“情动”结构,发现“滨海”有两条途径,叙事方面以叙事者的讲述为主,亲历者的口述记忆较少出现;而《大罗庄》则属于“缘事而发”,通篇阐述人民创造历史这个至高“发现”,实地采访的对话占据了一定篇幅,理论话语的内容增多,有意淡化了叙事性。从《发现滨海》到《大罗庄》呈现出由发现历史转向历史的“发现”的明显趋势,作者的这种蕴含多方面因素的写作转向显示出了多重意义。

一、《发现滨海》:何以发现?

作为发现的起点,《发现滨海》的成书与前期的写作准备密切相关,更为准确地说,《发现滨海》实际上奠基于前作《本色》。《本色》缘于姜成娟在2014年跟随采访团返回家乡莒县对战争年代老党员的一次采访。在对“失语”群体的寻访中,老党员的崇高事迹对作者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内心深处对家乡深切的爱被激活,被一种全新的东西充盈着”a。不难理解,这里充盈的全新的东西就是三种情感的结合:感受到古老土地呼唤的历史感、书写革命记忆的责任感和重审莒地文化后的价值感。

三种情感的综合作用构成了一种“情动”结构,称之为“情动”而非“情感”概念意在强调这种情感状态的动态性与不稳定性特征。b《发现滨海》被何建明评价为光芒四射的革命理想之歌,所谓“光芒四射”指的就是情感的动态性。从首章到尾章始终都流动着歌颂古莒文化和书写红色记忆的热情,作品里的炽热情感是作者内心为崇高的事物所触动,进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c。多种情感汇合后如洪流般倾泻而出,考验的却是作家心总要术的能力。虽然在《从沭河到滨海》《根据地中的根据地》和《当代中国青年的宣告》等章节出现了有关思想理论的集中讨论,可这些讨论是零星出现在各章节里的,在全文中没有发挥出统摄情思的功能。在这个阶段,系统性理论的运用问题尚未解决,三种情感的结合无法做到密则无际,情感缺少统一调度导致叙述者必须频繁转换叙述情感,出现艺术形式上“规矩虚位”d的局面。多种情感的有机结合问题构成了“情动”结构中的不稳定性因素。但反过来看,形式上的“虚位”也给予了作者更多在叙事上的自由空间,浓郁的情感始终在流动,无法有效抑制,导致频繁出现叙事上的“指点干预”,这也正印证了作者是以赤子之心和全部的灵魂在写作。叙述主体内心世界的情感热流造成了“情动”结构的不稳定,意志和情感的注入为历史意识的表达增添了“虚构”以外的主观性因素,这是文本能够“光芒四射”的原因。

在复杂情感状态的持续作用下,作者的言说欲望被彻底激发,并开始意识到关于莒县的人、事、地存在重审与言说的必要性,而姜成娟作为出生在莒县的作家,这种言说就变得格外义不容辞,成为落在肩上有待完成的历史叙述任务,它必须穿过现象直指本质,指向行动和思想的双重寻找。待重新整理好思绪,拂去历史的迷雾后,姜成娟发现了“滨海”这个存在于特定历史中的地理概念。可以说,《发现滨海》里面的发现实践是由情而生,复杂“情动”结构的驱动是“何以发现”的缘由。

“何以发现”不仅要求探析《发现滨海》的成书原因,更意味着要对作者在文中推进发现所采取的方法作出分析。《发现滨海》可以视为缘情而作的文学类型,由情而生的产物却不限于“情”本身,还有“理”的哲思,这和作者思考的维度有关。姜成娟在序言中提出发现“滨海”不仅是发现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定义的过程。e而重新定义必然涉及到定义的标准问题。从什么理论出发?这个问题关乎作品可能触及的深度,姜成娟采取的方法是“为自己的写作注入历史意识和史诗意识”f。注入的方式就是集中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作为一篇反映革命与抗战记忆的非虚构的报告文学作品,如何坚持文学作品真实性的原则?从文中详实准确的历史叙述来看,作者一方面埋首于党史、革命史和地方史等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则是践行柳青“去作家化”的深入生活的写作理念,选择长期扎根在莒县农村,通过走访老党员,走入他们的生活,深入了解写作对象的生活与历史背景。概括地说,姜成娟的发现“滨海”之旅,以“重读马克思”和“重返历史现场”作为发现的途径和手段。

在《发现滨海》的序言里面,姜成娟提出必须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抗战史。立意高,格调就高,格局就大。这个主张表明了作者是怀着对中国历史、中国百年革命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热情确立文思的。在第一章《那一抹贯穿千年的红色》里作者认为莒县的土地上能够孕育出王尽美同志那样伟大的革命先驱,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并提出古莒文化内蕴的大义不屈是山东革命和抗战精神的历史根脉,论证了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g《为了中国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一章讲述了党领导下的滨海地区抗日队伍从形成、不断战斗到转移至沭河东岸开辟横山根据地的艰苦过程。纵观《发现滨海》全篇,所有的问题都存在一个最终的指向——近代中国寻求富强的方式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本文刊登于《百家评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