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转型中的英雄形象书写
作者 刘振
发表于 2025年4月

内容提要:当代作家刘玉民的中篇小说《海猎》以浓缩的篇幅蕴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活的英雄群像。小说通过指向不同时代的英雄类型,讲述他们看似平凡却不平庸的故事,在激烈的思想冲突中呈现了社会观念的急剧变迁以及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既与寻根文学形成一种呼应,观照与传统农业文明形成互补的海洋文化,又凭借人物所展现出的彰显时代特色的英雄精神,构成了新时代文学英雄形象书写的先声,使作品得以在作家的创作整体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海猎》 英雄形象 新时代 海洋文化 寻根文学

刘玉民的作品集《海猎》2023年出版,再次引起了学界对这位凭借代表作《骚动之秋》(1990)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家的关注。山东大学史建国教授随即发表的系列评论文章,对其迄今的作品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解读,为深入理解这位在山东新文学发展史中留下浓重一笔的作家提供了诸多路径,并重新证明了人物形象依然是研究刘玉民的作品及其他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重要维度。“海猎”作为作品集的题名,显然是借用了收录其中的中篇小说《海猎》(《十月》1991年第4期)之名,由此可见,作者本人对这篇小说的认可与看重。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海猎》在刘玉民的文学创作版图中才构成了一个不应被忽视的关捩,特别是对当代英雄的个人化书写,彰显了一种具有承前启后价值的重要创新性。

一、不同代际英雄的观念碰撞

究竟何为英雄,又该塑造怎样的英雄以及如何塑造英雄,这是古今中外作家面对英雄母题时都在不断给出回答的关键问题。在一代代作家藉由英雄传奇轶事锚定个人英雄理念的过程中,英雄变成一个具有极强延展性的流动概念。刘玉民笔下的英雄,从来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符号化人物。他常常乃至习惯于将不同时代的英雄置于同一历史时空下考察,从而在堪称激烈的思想冲突中显明社会观念的急剧变迁以及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小说《海猎》主要讲了1980年代初发生在渤海海域关于渔民秋汛捕捞对虾的故事,并通过叙述海狮子等渔民的生产活动,描绘了一幅颇具时代画面感和历史纵深感的海上英雄群像。老福将、海狮子、小布鸽就分别代表着历史、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的英雄类型。

老福将是小说中老一辈英雄的象征,其英雄性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并且与十七年文学中的革命英雄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具有革命英雄秉性纯良、刚正不阿、热爱集体等近乎所有的优秀品质,而其英雄事迹的发生更是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并且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末的计划经济体制。“老福将”这一外号的由来就与他当年参与“渤海湾对虾大会战”时进行集体捕捞(从确定捕捞时间、地点到产品的分配等一系列环节均听从相关机构的统一指挥)的卓越表现密切有关,它既是船员对船长管理能力和非凡业绩的肯定,也是记录时代印迹的一种体现(按照小说交代,这次捕捞的丰收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个人的行为与国家的发展勾连起来)。同时,就像对待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作者只给予老福将外号而没有交代其本名。这种概括了人物基本特征的外号,如同《水浒传》中绿林好汉形形色色的绰号,不仅勾起了读者一探背后故事的浓厚兴趣,还彰显着人物豪爽粗放的英雄性格。

改革开放以后接替老福将担任头船船长的海狮子,无疑是小说中最重要也是最具魅力的形象。如果说对老福将的描写由于过多牵扯到复杂的历史因素而未能展开,致使整体而言不免有些单薄乃至脸谱化,那么作者确实有意花费更多气力来使海狮子变得立体和丰满起来。与貌似孑然一身、以渔船为家的老福将不同,海狮子无论是担任县供销社干部还是回到故乡渔村从事捕捞行当,奋斗目标始终以家庭为中心,在如动物海狮子般强悍的外表之下包裹的是一颗柔软的内心,铮铮铁汉形象被作者注入了侠骨柔情的成分。但海狮子性格与处事方式的前后变化,又明显呈现出分裂乃至相互对抗的轨迹。他以往秉持的“清清白白为人,堂堂正正处事”a的人生信条,在遭遇他人背叛和事业上升受阻以后轰然崩塌,行事风格继而变得圆滑甚至不讲原则,为达目的偶尔也会耍弄一些非常手段。

整篇小说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作者在处理人物这种性格转变时所透露出的复杂情感态度。对海狮子亦正亦邪特征的展现,实际上延续了《骚动之秋》中关于岳鹏程的写法。岳鹏程作为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典型,构成了与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中某市重型电机厂厂长乔光朴彼此互补的改革英雄。但同样是聚焦于工业题材,作者选择将视线下移到远离城市喧嚣的乡镇企业,把岳鹏程性格的建构与如何实现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的共同富裕等问题紧密结合。至少在刘玉民看来,岳鹏程的亦正亦邪既令人惋惜和无奈,却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回应儿子岳羸官批评其创业传奇带有“以落后反对落后,以错误反对错误”b的悲剧色彩时,岳鹏程既对此表示了默认,又将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直指外部世界:“你看看社会现实,哪儿没有他说的那种悲剧色彩?要是像他想得那么简单,中国早不是现在的样子啦!”c指出了中国改革发展问题的症结和复杂性。尽管由于陷入岳锐等父辈革命英雄与岳羸官等子辈社会主义新人之间的夹缝,岳鹏程在伦理道德层面备受质疑和否定,但作者藉此想要表达的,显然主要还是对新时期一些改革英雄“多余人”处境的肯定与理解。特别是小说写岳鹏程的义母肖云嫂和父亲岳锐接连“大义灭亲”,先后向上级部门反映其问题,试图通过他们所熟悉和仰仗的政治力量帮助偏离正轨的岳鹏程迷途知返。儿子岳羸官更是与岳鹏程断绝父子关系。岳鹏程在面对来自家庭各方的压力和外界势力的打击却总能屹立不倒,不仅一次次转危为安,事业、威望与影响力甚至更进一步。几代人思想观念的差异造成的矛盾,不止近乎割断了维系家庭和睦的亲情纽带,放大了不同时代所呼唤的英雄类型在认定标准上的差别,还喻示了推进改革和寻求发展所无法避免的阵痛与代价。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1986)写到青年农民孙少安1980年代初在双水村创办的为村民谋福祉的砖厂,也是一家典型的乡镇企业,而孙少安多年起起伏伏的奋斗历程,极好地诠释了海狮子、岳鹏程等一批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的“能人”创业之路的步履维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交代这家一度负债累累的砖厂得以起死回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孙少安学会了打关系(小说中雅称为跑“外交”),这就和柳青《创业史》中坚守政策原则的理想型新人梁生宝区别开来。1980年代起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决定了农民的创业方式必须有所改变,需要大幅调整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与经营策略。从此种意义上讲,海狮子与孙少安有很多相似处,他们在骤变的社会环境导致各自人生或事业遭受重创以后,主动或被动地适应这种变化。在海洋捕捞中巧妙使用心理战术迷惑竞争对手的海狮子,已经没有了当初接替父亲供销社工作时的那种质朴与纯粹。可以说,海狮子的职业转型不仅推动了性格的转变,还消解了从父辈继承而来的人生经验,隐喻着对传统英雄精神的反拨与超越。

显然,一直以家庭为中心的海狮子迥异于因婚姻出轨而饱受诟病的岳鹏程。

本文刊登于《百家评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